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技创新引领文物保护新高度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技创新引领文物保护新高度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的科研与管理机构,近年来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科技创新、多维度合作以及系统性保护,博物院不仅有效保护了珍贵文物,还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科技创新引领文物保护
2024年9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这标志着秦兵马俑的保护工作迈入新阶段。实验室位于一号坑修复区,配备了应急保护实验舱、舱内环境调控系统、专用照明工作系统、工作记录系统、文物信息采集系统、文物吊运装备、文物专用定制装备等,构建起从考古发掘现场到实验室修复的全流程闭环体系。
在彩绘保护方面,博物院经过多年探索,找到了两种关键保护材料:聚乙二醇和聚氨酯乳液。这些材料能够有效保湿和加固彩绘,防止出土后因环境变化导致的色彩脱落。此外,实验室还引入了多项高科技设备,如色度仪和超景深显微镜。色度仪可以精确检测颜色变化,而超景深显微镜则能捕捉到肉眼难以观察的细节,甚至古代工匠留下的指纹。
多维度合作推动文物保护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推动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例如,与上海科技大学合作研究“中国紫”颜料的合成之谜,揭示了这种2000多年前的量子材料的科学原理。此外,博物院还与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文物保护工作。
2024年5月,博物院发布了第二期青年开放课题指南,设立了10个研究方向,包括土遗址的劣化和病害机理研究、木质文物分析及保护技术研究等。每项课题资助金额为5-10万元人民币,旨在鼓励多学科研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最新考古发现与成果
2024年9月8日,“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展览通过230件(组)文物精品,全方位、多角度呈现秦始皇陵的面貌、内涵和价值。其中,秦始皇陵外城东门遗址、陵寝建筑遗址、飤官遗址以及陵西一号陪葬墓出土文物均为首次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展出了多件彩绘兵马俑,这些文物的保护得益于博物院在彩绘保护技术方面的突破。观众可以看到“绿脸俑”、带有中国紫的“紫袖俑”、将军俑背后的精美腰带纹饰以及栩栩如生的彩绘俑头。
未来展望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继续强化多学科联合攻关,做好世界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博物院计划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文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同时,博物院还将积极发挥秦俑文物的影响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向世界讲好秦始皇陵故事、秦兵马俑故事。
自1974年秦兵马俑被发现以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经发展成为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未来,博物院将继续秉持“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的原则,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