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美出圈的这把伞,来自杭州!
春晚美出圈的这把伞,来自杭州!
2025年央视春晚上,一个小品节目让一把油纸伞火遍全网。这个名为《借伞》的节目,以《白蛇传》中的经典桥段“断桥借伞”为灵感,巧妙融合了京剧、粤剧、川剧、越剧四种戏曲元素,不仅让观众重温了赵雅芝、叶童版《新白娘子传奇》的经典回忆,更让油纸伞这一传统工艺品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这把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油纸伞,正是来自杭州的西湖绸伞。作为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西湖绸伞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学价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西湖绸伞:工艺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西湖绸伞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它以竹子为骨架,选用优质丝绸作为伞面,经过制伞骨、伞面裱糊、上油、绘画、装配等数十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最特别的是,伞头的造型借鉴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不仅美观大方,更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伞柄的设计也别具匠心,不仅注重艺术上的变化,更要求手感舒适、线条流畅。花线的穿制和伞扣的造型都带有浓郁的民间风味,进一步烘托出绸伞的精美工艺。整体来看,西湖绸伞小巧玲珑、风格典雅,既是一件实用的雨具,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杭州:油纸伞的故乡
杭州与油纸伞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的临安(今杭州)是全国的制伞中心,市场上绸伞品类繁多,有大小黄罗伞、清凉伞、红绿小伞和方伞等,供顾客选择。到了近代,杭州西湖绸伞更是作为绸伞家族最靓丽的一支,成为中国绸伞的突出代表。
为了传承和展示丰富的伞文化,杭州还专门建立了中国伞博物馆。这座位于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博物馆,以白墙灰瓦的江南建筑风格,展现了从古至今各种形态的伞。馆内不仅展示了油纸伞的制作工艺,还通过多媒体演绎的虚拟雨景、小水雾等装置,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戴望舒笔下那个“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传统工艺的当代传承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金属骨架和尼龙布伞的普及,传统油纸伞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并没有因此消失。在杭州余杭区瓶窑镇埠西坞村,一家名为“人间品”的工作室正在为油纸伞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人间品”品牌成立于2016年,以“藏设于野,人间品味”为宗旨,致力于将传统油纸伞的情怀传递给更多人。他们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余杭纸伞工艺,更在设计上融入现代元素,开发出一系列油纸伞衍生品。通过结合竹、木、纸、金属等不同材质,让这门古老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正如春晚小品《借伞》所展现的那样,油纸伞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雨具,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风雅逸事,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代,这门传统工艺正以创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从春晚舞台上的惊艳亮相,到日常生活中重新焕发生机,油纸伞的故事还在继续。它不仅是杭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