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故里”毕公村:一方石碑连两岸 三叩先祖四海情
“马援故里”毕公村:一方石碑连两岸 三叩先祖四海情
“马援祠堂以传承家风家训为基础,同时挖掘马氏文化。农历三月初十是马援公的卒日,也是清明节前后,所以我们每年都会在此举行祭祖活动。”杨陵马援故里宗亲会会长马顺怀表示。
从西安驱车向西一个半小时,便到达“马援故里”——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毕公村,此间古门楼上写有“伏波古庄”四字。村内马援祠历史悠久,据记载,马援祠的主要建筑,坐落于伏波古庄前楞池北岸,此间原有飞檐斗拱的正殿三间,正殿前东西两侧各有偏房三间,金碧辉煌,结构精巧。如今,昔日之景虽难重现,但在2014年经过修缮保护后的马援祠,雕梁画栋、香火不绝,已成当地历史人文旅游景观之一。
马顺怀介绍,马援祠祭祖项目2018年入选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第十届世界马氏宗亲恳亲大会在此间举行,吸引了中国二十多个省(区、市),以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家的1300余名马氏宗亲参加。
“近几年,我们给马援祠修建了汉伏波文化博物馆与马氏家风家训馆,旨在以马援的勤廉思想和马氏家风家训感召后人。同时,也将马援祠过去的老物件向大众展示。”杨陵马援故里宗亲会名誉会长马双正表示。
在马援祠内,有古今碑碣20多方,分别记述先祖功德,历代修建祖祠及大的祭祖活动。在大殿东侧碑廊里有一方记事碑,为台湾马氏宗亲所立,碑上刻有“四海同心效法伏波平世乱”字样。
马双正回忆道,2005年4月清明节,时任台湾马氏宗亲总会理事长的马鹤凌先生,带领“台湾马氏宗亲寻根祭祖代表团”来到毕公村,拜谒马援祠。其间,他赋诗一首:“跨海寻根万里行,毕公祭祖正清明;亡人追远还乡日,欣见宗亲乐太平。”
图为近日拍摄的马援故里。
作为杨陵区的“西大门”,毕公村耕地面积2850亩,村民两千余人,以猕猴桃种植及养殖为主,人均年收入可达2万元人民币左右。
漫步于初春的毕公村,古朴厚重的文化气息迎面而来,此间房屋建筑很多保留着浓厚的古风,精美的雕梁画栋、沉稳的青砖黛瓦,向远道而来的人们讲述着光阴的故事。路边的田野里,嫩绿的麦苗与粉红的桃花相映成趣,一个充满古韵和生机的村庄跃然眼前。
“近年来,毕公村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提升产业发展,围绕马援祠及周边打造‘伏波古庄’汉文化旅游仿古商业街区,吸引周边民众前来游玩参观。”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毕公村党委书记马文兵表示,因旅游业带来的客流也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留住古韵乡愁,焕发古村生机。如今的乡村生活,让生于斯长于斯的马双正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马氏后裔的根在这里,大家在此相聚缅怀先祖,是一份追忆、一种力量,更是一份幸福。”马双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