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去春天寻访东方美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去春天寻访东方美学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03397

春天,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不仅在自然中展现出勃勃生机,更在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独特的美学意境。从越剧的吴侬软语到云锦的金碧辉煌,再到京剧的虚实相生,三位艺术大师带领我们探寻千年中华文化瑰宝中的春之美。

越剧:吴侬软语中的江南春韵

被誉为“越剧第一女小生”的茅威涛,虽已年过60,但扮上戏装依旧活脱脱一个“玉树临风、清秀俊朗的好少年”。作为越剧“五朵金花”之一,她演绎的温润如玉的女小生,塑造了许多女性心目中的理想男性形象。

茅威涛指出:“越剧有三大根源,吴语的江南方言体系,全女班演绎,写意美的美学形态。”她解释道:“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韵律和节奏,这背后也是一方人的思维方式,所以无论是从故事的叙述角度以及唱腔的音韵节律,吴方言都是越剧的根源所在。”

对于女子越剧中的女小生扮演,茅威涛认为这是一种双重审美:“实际上那是以一种女性视角来塑造女性理想中的完美情人,我们坚持以全女子演绎,也是为了更容易以一种共情的方式来演绎浪漫故事。而这也是越剧诞生发展到今天,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特点。”

“中国的传统写意,是为了营造一种留白式的诗意化的东方美学。”茅威涛解释道,在她演绎的《陆游和唐琬》的故事中,舞台布景被简化,只以梅影来虚拟故事中的梅园,这也是一种写意抽象的手法,这也来源于《诗经》中“比兴”的手法。

2006年,在越剧百年诞辰之际,茅威涛创作主演了新版《梁祝》,将这个经典爱情故事与越剧重新进行了改编。新版加入了《诗经·邶风·击鼓》中的诗句,并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反哺成为全剧的音乐主题,以符合当代的全新审美及手法,实现了传统戏剧新的演剧风格。

谈及自己所做的各种尝试与创新,茅威涛说:“所谓的守正创新背后,就是要在自身的文化根源中去挖掘能量,例如梁祝这个传奇的爱情故事,自东晋拥有雏形到今天,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几乎根植于所有中国人的记忆中。我们加入的诗经,看起来是种形式的新,可实则还是源于我们的文化根脉。无论表演形式如何变化,梁祝中的东方美学从未改变。”

云锦:金碧辉煌中的工艺之美


云锦工艺大师金文认为,云锦织造技艺是几千年丝绸工艺的集大成者。“云锦金碧辉煌的外观促成了它‘锦中之冠’的名号,从材料上它就非常金贵,”金文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云锦的精巧工艺,“云锦里头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大量用金,它的线条最外边都是用金线来包裹的。一块大大的金块经过千锤百炼,敲得很薄很薄,最后炼成比一毫米更细的直径0.06毫米的金线,敷上用竹子做的七合纸,就是七张纸敲成一张纸,纤维被压得极为紧密,这样金线才不会断。你要将这个金线织进丝绸里,也是不能有任何变化,不能有翻转的。”

上世纪80年代,一件万历皇帝的龙袍复制品在南京定陵博物馆展出,当时的故宫服饰专家沈从文一见倾心,“这件明皇朝袍的选料、织纹、色彩、图案、织造技艺,都同历史真品相同,堪称再现传世稀珍原貌”。而这正是金文老师当年的倾心之作,不仅在1984年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珍品奖”,金文老师从此也被冠上了“织造龙袍第一人”的头衔。

“云锦的工艺极为繁复,只要稍有差池,就前功尽弃。尤其是当年复刻那件‘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用到了孔雀毛,可这种工艺在当时早已失传。如何加捻,如何让它与更细的丝线织在一起,如何防止被虫蛀,这都耗费了非常多的时间从考古资料、文学典籍等等方面挖掘、研究、实验。”


一件龙袍有一百多万根的纬线,需要运行挑花结本编出的100多万个程序,云锦甚至可以被称为现代科技之母。“它是极为精密的,云锦先是要绘制意匠图,将纹样放大、分割为几十万个点彩小格子的意匠图。接着就是最关键的‘挑花结本’,当经线位于纬线之上,意为有花;当经线位于纬线之下,意为无花,像二进位制的0和1。织的时候两位织工密切配合,楼上‘拽花工’负责提升经线,将‘花本’中的信息一一传出,楼下的织手根据提起的经线,用飞梭将五颜六色的线交替盘织,妆金敷彩。”金文老师认为云锦就是一种精确、精密的经纬交织的“编程”艺术。

旧时,云锦只为皇家所御用。“皇帝的衣服叫天衣,而天衣无缝说的就是龙袍,金彩衔接、花纹合一,图案纹样拼在一起要完整,严丝合缝。”一件龙袍织造需要若干年,而丝线会随着四季更替、气温湿度的变化而伸缩,“不同的气候都会影响织物的缩率,所有纹样都要准确记住织的那天是下雨,还是刮风,晴天,还是阴天,然后体现到手上,我有多大的力量去打位,然后所有的纹样最终都要梭在一起,梭成一样的。”

对于金文老师来说,所谓匠心即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云锦是提花织物,经线和纬线进行紧密地交织,将各种颜色织进去,才能体现出它金碧辉煌的效果。感。”

京剧:虚实相生中的写意之美

十岁开始修习京剧的史依弘笑称,“我一开始学戏就接触贵妃醉酒,这出《贵妃醉酒》够我修行一辈子。”

“京剧是特别凝炼的艺术。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每一个关节都要训练,每一下都有规范,演员要在这个规范里,慢慢地变得越来越美。台上那一分钟,都是台下十年功,一点一点磨练,一点点凝炼出来的。”史依弘回想起初时练功的情景,“那时候跟着老师学习声乐,就学一句唱,这一句,学了半年,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千锤百炼,就这一句,唱会了,也就融会贯通了。一个眼神、脚步、手指,都是这样。那时候,耗一个山膀,老师就让我们在那耗着,一刻钟、半小时,就为了让身体形成肌肉记忆。”

雍容华贵的《贵妃醉酒》,可以说是梅派京剧的一出代表剧目,它其实没有太多故事情节,全靠对杨贵妃人物性格、情绪的描摹,展现出一种细腻唯美的舞台表演。这就需要日常演员做许多揣摩情绪的功课,从心底里涌动出情绪。

“京剧看起来是一种写意的艺术,但实际上背后是一种写实,因为它完全来源于生活。例如嗅花、折花这样一个动作,我会要求学生回家拿一支真的鲜花,去演绎一遍,否则你的动作就不够真实、不够贴切。”


京剧的舞台,也最是极简凝炼。只有一桌二椅,演员向上一指,它就做个山;向下一看,又成口井。贵妃醉酒里,演员手这么一指,天上似乎就飞过去一对雁儿,脚上一跨、身体稍许那么一斜,舞台上就出现了一座玉石桥。

史依弘提到京剧是一种虚拟表演的艺术,通过演员的表演,让观众产生想象力,京剧舞台如此凝炼,也都是因为前辈艺术家们发挥了无限的想像力,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经验,凝炼抽象出人物在环境中的动作特点,设计出最为简洁空灵的舞台,也为舞台表演留出了自由广阔的空间,演员成为了流动的布景,也让舞台展现出流光溢彩、无声胜有声的写意美。

京剧所展现出的虚实相生、简洁凝炼却又气象恢宏,创造出令人无限遐想的东方诗意美学意境。

从中华文化瑰宝中寻找春之美,如果你也曾留意,想要寻觅珍宝,你会发现春之女神以无数种姿态,驻留于数千年的中华文化长河之中。那与自然共生的东方哲思也会在人们的思潮中绽放新的生机。这个春日,与我们一起踏上寻找东方美学的旅途吧。

出镜:茅威涛、史依弘、金文

场地鸣谢:
杭州秋水山庄/南京芥子园/北京正乙祠戏楼/北京郡王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