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号”新发现:阳江千年古城的海丝记忆
“南海I号”新发现:阳江千年古城的海丝记忆
近日,厦门大学考古团队在“南海I号”沉船出水瓷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利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首次对沉船中172件德化风格青白瓷样品进行了精细化产地判断,揭示了南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复杂网络。
“南海I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南宋沉船,出水陶瓷器多达16万件。这艘沉船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更为阳江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阳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阳江,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2007年,“南海I号”在阳江海域被整体打捞出水,这艘距今800多年的南宋沉船,成为了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胶囊”。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就坐落在阳江海陵岛,这里不仅是“南海I号”的安身之所,更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基地。博物馆以“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是中国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
18万件文物讲述海丝故事
“南海I号”出水文物精品达18万件,其中仅德化风格青白瓷就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些瓷器不仅展示了宋代精湛的制瓷工艺,更反映了当时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
2024年,厦门大学历史文化遗产学院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在国际权威考古期刊《古物》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对“南海I号”出水德化风格青白瓷的精细化产地分析,发现这些瓷器并非都来自德化窑,部分样品可能来自其他窑场,这表明沉船货物的来源可能更为复杂。
科技助力文物保护
2024年3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出水陶瓷文物保护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式启动。该项目聚焦海洋出水陶瓷文物保护的关键技术,旨在突破盐害评估、腐蚀机理、加固脱盐等技术瓶颈。
作为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单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与多家行业头部研究机构合作,搭建了中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研究院、海洋文化遗产考古保护实验室等平台,并成立了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项目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
阳江正以“南海I号”为依托,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通过持续的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阳江不仅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更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随着更多科研项目的推进和研究成果的产出,阳江必将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世人揭示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