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长白山粉条:餐桌上的非遗文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长白山粉条:餐桌上的非遗文化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53427

在长白山脚下,有一种传承百年的美食——长白山粉条。它不仅是餐桌上的常见食材,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北魏时期的制作技艺,到唐宋时期的关东文化,再到近代的冻粉制作工艺,长白山粉条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千年传承。

非遗在长白

太阳村隶属于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马鹿沟镇,位于长白县北部。太阳村有机粉条精选生长在海拔1270米以上,生长期115天左右的优质红衣马铃薯,依古法炮制,精华萃取,所产粉条洁白如雪,光泽如玉,口感极佳,并出口日、韩、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非遗介绍

在我国粉条的历史悠久,民间有孙膑创造的说法,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记载,粉英(淀粉)的作法是“浸米”“淘其醋氮”“熟研”“袋滤”“杖搅”“停置”“清澄”。宋代陈叟达著《本心斋疏食谱》中写道:“碾绽绿珠”,形象的描述了绿豆粉条的制作方法。


太阳村有机粉条不仅历史悠久,更融入近代以来的关东文化。提起关东文化,除了人们口头传颂的“关东三宝”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便是“猪肉炖粉条”了。唐宋时期粉条传入东北,近代大量关内人“闯关东”进一步促进了粉条在东北的发展,也正是在这时候来到长白地区的关内人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明了冻粉。

历史上每年的大雪节气,在大雪封山的长白岗上地区生活木帮、参帮,以及在这里开荒种地的人们会举行隆重的“祭山神”仪式,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能够颗粒归仓。祭祀活动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把头主持,木帮、参帮和开荒的人们供上祭品,把头致祭词,行三拜九叩大礼,祭拜山神。

祭祀活动结束后,参加祭祀的人们会聚集到一起吃一顿“谢恩饭”以此表达对山神的敬仰和对大山的恩赐。木帮的人们希望来年的木材价格更高,参帮的人们希望来年放到“大棒槌”,开荒的人们希望明年收成更好。“谢恩饭”上人们会端出最拿手的菜肴和美酒,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猪肉炖粉条,因此粉条在关东近代文化和饮食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清同治年间,有一位来自山东姓马的年轻人(后人尊称马老爷)来到长白岗上地区加入了参帮。大雪那天他第一次参加“祭山神”吃“谢恩饭”,饭后他觉得猪肉炖粉条美味无比,就向山神起誓,如果能发迹就留下来,买牛置地制作粉条,供养神明,恩泽百姓。第二年秋天,他果真放到了“大棒槌”,出了货以后,他开始寻找一个理想的地方。他来到太阳村,看到这里地势开阔,土壤肥沃,森林茂密,而且有四季不冻的山泉水,于是他买牛置地,种植马铃薯,制作粉条,以兑现他向山神的起誓。


他在总结前人制作粉条技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造性的发明了冻粉的手工制作技艺,他制作的粉条洁白如雪,光泽如玉,口感极佳,犹如春雨挂枝头,碧玉银丝细润喉。他所创的冻粉技艺流传下来,这便是太阳村有机粉条制作的手工技艺基础。

从圆滚滚的土豆
到洁白筋道的长长粉条
需要几十道工序
原始食材,用原始方法
做出了最原始的味道

三五好友相聚
来一份长白美食酱粉条
再来二两东北小烧酒
纯正的长白味道
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号·政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