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浅谈中西方语言、思维与文化差异的现代思考论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浅谈中西方语言、思维与文化差异的现代思考论文

引用
1
来源
1.
http://3g.yjbys.com/bylw/wenhuayishu/121018.html

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进一步印证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决定论”由萨皮尔提出,指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与行为,而且与思维模式互相影响,并由此得出“语言决定论”的结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模式,语言的用法或结构会反映出人类的习惯或模式。“语言相对论”是萨皮尔的学生沃尔夫提出的,认为语言不仅影响思维,也同时影响认知。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提出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一直以来,学界对该假说的评价众多,批评之声尤甚。角度不同、研究对象迥异,自然难有定论。不妨以汉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其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影响为例,来探讨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理论解释力。

汉、英语言形式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文字起源的差异。汉字源于象形文字通过其字形可引发意义上的联想。因此,汉语有助于使用者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形和意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词与词之间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因此,对某一概念的认识必须遵循由定义到推理的思考过程,这 就促进了英语使用者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隶属印欧语系,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英语中频繁使用关联词,句子是由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汉语中则很少使用关联词,句意的通顺依靠意义的连贯,依靠体会和领悟字面之外的深意。由此可见,英语语言结构呈现的是分析思维,亦即逻辑思维;而汉语结构呈现的则更多是关联思维而非分析思维。

汉、英语言习惯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复合句语序的差异。英语注重形合,即侧重形式,注重结构严谨,因此,英语复合句的语序表现为以谓语动词为轴心,运用各种形式的关联词,把句子的其他成分嵌扣在主句的主谓结构前后,呈现出由中心词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而汉语则体现为意合,其复合句的语序多遵循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过程,体现为句子形式和表达内容的一致性。英、汉复合句语序的不同,反映出的是英语的分析与逻辑思维和汉语的直觉思维之间的差异。

(2)叙事顺序的不同。汉语叙述和说明事物的习惯是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发散型思维;英语叙事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分析性思维。

(3)语态使用的差别。英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同等重要,句子主语的选择也不局限于人称主语;相反,汉语中的句子通常以人称作主语,以使用主动语态为主,大量的被动句都习惯以主动形式表达。英语、汉语语言表达在语态使用习惯上的不同,体现在思维上就是英语重逻辑、重客观思维,而汉语则重主观思维。

(4)语篇展开方式的差异。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英语段落通常以主题句开头,直截了当点明段落的主题,接续的各句都围绕该主题展开,属于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而汉语的篇章发展呈螺旋型,篇章的主题绝大多数不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点明,而是从各种角度间接阐述出来,习惯于先分后总,先因后果。英、汉语言语篇展开方式的不同,表明英语思维是线性思维,而汉语思维则是螺旋式思维。

基于前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差别的比较与分析,不难发现汉语的象形文字和英语的拼音文字从本源上决定了分别以汉语和英语为本族语的中国人与英、美等西方人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的必然性。象形文字所可能引发的形象思维、关联思维、发散思维、主观思维或直觉思维、螺旋式思维等,都在汉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到体现;而拼音文字所可能带来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分析性思维、线性思维等,也都在英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以印证。由此看出,至少就汉语、英语而言,萨皮尔论述的“语言决定思维模式”不无道理。此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及语言习惯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也在上文的比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

中西方语言与思维之比较

中国哲学方式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西方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因而它重视规则的缜密,力求避免认识主题理解和阐释对象时的任意性,重视认识的客观性和同一性。

  1.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美国语言学家C·克拉姆契曾经指出:“语言表达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美国人类学家E·萨皮尔强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即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中,又通过语言予以表达与传播。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文化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反映出的不仅是各自语言所代表的特定民族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更是其观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

  1. 中西文化差异更多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文化差异的各类具象表现,大多可归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觉。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

基于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的理论,比照两位学者总结的中西文化思维差异与前文探讨的英、汉语言不同引发的各自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具体差异,可以推论,“固定的思维模式”或“不同思维方式”主要源于语言的不同,也就是说,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多地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结论

不同语言使用者因语言不同而存在思维模式的差别,思维模式的差别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沃尔夫认为:“我们关注的个体思维过程只能通过对该个体所说的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来确定。”所以,中西文化比较应从语言比较入手,语言差异应该是中西比较的始点也是归结点。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因此,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参考文献

[1]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EUGINEN.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3]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HOFSTEDE G.Cultures’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Thousand Oaks,Cliffth:Sage Publications,2001.

[5]B·L·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6]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