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票房崩塌,武侠片需要一场“返璞归真”的复兴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票房崩塌,武侠片需要一场“返璞归真”的复兴
2025年春节档,备受期待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却遭遇了票房滑铁卢。这部由徐克执导、肖战主演的武侠巨制,虽然预售成绩亮眼,但上映后票房却一路下滑,最终预测票房不足8亿元,与预售时的3.5亿元形成鲜明对比。
影片改编自金庸同名小说第34-40章,聚焦“襄阳保卫战”,试图展现原著中“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主旨。然而,正是在改编上出现了问题。原著中郭靖的成长历程是一条清晰且动人的脉络,从一个憨厚质朴的少年,历经无数磨难与抉择,逐渐成长为英雄。但在电影中,这些关键情节被大幅删减,快进般掠过郭靖的习武经历、与黄蓉的相识相知等关键情节,破坏了郭靖成长叙事的连贯性,观众难以从中感受到郭靖做出抉择的深层逻辑。
徐克以往的武侠电影以敢于创新著称,他在传统武侠题材中融入新颖的元素,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和情感体验。然而在《侠之大者》中,徐克却陷入了平铺直叙的泥沼。影片开场以大量旁白匆匆交代郭靖与黄蓉的过往,快进般掠过关键情节,剧情推进生硬,缺乏张力。郭靖和黄蓉的角色塑造也走向刻板与单调,失去了原著中丰富的层次感。
此外,武侠类型片的身体美学在数字特效冲击下面临本体性危机。徐克在《黄飞鸿》系列中肆意张扬的硬桥硬马、拳拳到肉的打斗场景无法在《侠之大者》中看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眼花缭乱却空洞无物的特效技能。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被表现为发射出巨大的能量波,虽然视觉上看似震撼,却背离了武侠电影的本质。
然而,影片并非一无是处。肖战对郭靖角色的塑造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他将郭靖的憨厚、满怀信念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侠之大者”。在海外市场上,该片也表现不俗。在香港市场上映5天即突破300万港币,位列2025年中国大陆片香港市场票房亚军,预计最终票房将在1000万港币左右。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失利,并非金庸IP的过时,也非武侠类型的式微,而是一次对经典的“轻慢”。金庸的江湖之所以动人,在于它既有“侠之大者”的理想主义,也有“江湖险恶”的现实底色;徐克曾经的创新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敢于在武侠框架下注入作者表达。当《侠之大者》将这一切简化为流量、特效与快餐叙事时,它就失去了观众的尊重。
我们需要一场“返璞归真”的武侠复兴——少一些玄幻特效,多一些刚劲凌厉;少一些口号说教,多一些灵魂叩问。只有将江湖叙事重新锚定在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在类型框架中注入新思考与新表达,才能完成武侠美学的现代性转化,“侠之大者”才能真正从纸页走向银幕,走向新时代的观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