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五九尾”,这些习俗你了解吗?
立春“五九尾”,这些习俗你了解吗?
2025年2月3日22时10分,农历乙巳蛇年正月初六,立春将如约而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不仅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更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今年的立春恰逢“五九尾”,即冬至后的第45天,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在民间有着特殊的寓意。
立春习俗知多少
咬春:舌尖上的春天
立春时节,最应景的莫过于“咬春”了。所谓“咬春”,就是吃春饼、萝卜等时令食物。春饼是一种用烫面制成的薄饼,可以卷上葱丝、萝卜丝、芹菜丝等馅料,浇上保宁醋、温江酱油,再撒上芝麻和花椒面,红白相间,香脆可口。咬上一口,仿佛咬住了整个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除了春饼,萝卜也是“咬春”的重要食材。在古代,立春这天,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都会买几根萝卜让孩子们咬上几口。中医认为,萝卜具有行气活血、防寒祛邪的作用,而民间则流传着“萝卜上市,太医关门”的说法,足见其营养价值。
打春:鞭打春牛迎丰收
“打春”是立春的重要习俗之一,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在立春当天,人们会用黄泥塑成一头春牛,由地方官员率领民众举行鞭打春牛的仪式。打春牛时,主祭人会边打边唱:“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风调雨顺;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打碎春牛后,围观的民众会争抢牛身上的泥巴,拿回家供在神龛上或用红纸包好挂在梁柱上,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据《事物纪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到了汉代,打春牛的习俗已经十分流行。它不仅是一种祈福仪式,更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丰收的期盼。
迎春:祭祀春神祈平安
立春不仅是自然节气的开始,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古时立春要祭祀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周朝时,天子会在立春前三日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句芒神居东方)迎春,行布德施惠之令。宋代《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清代立春仪式已成了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清嘉录》中写道,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五九尾立春”的奥秘
“五九尾立春”和“六九头立春”是根据中国传统农历中的“数九”习俗来描述立春节气出现时间的说法。立春通常在公历2月3日至5日之间,而“数九”则是从冬至开始计算,每九天为一个阶段,直至八十一天结束。
- 五九尾立春:指立春出现在第五个九天的最后一两天,即冬至后的第45或46天。
- 六九头立春:指立春落在第六个九天的第一二天,即冬至后的第46或47天。
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源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变化。当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公历1月4日前后),速度较快,跨15度的时间短,每个节气14-15天;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公历7月6日前后),速度较慢,跨15度需要的时间延长,每个节气是15-16天。因此,冬至、小寒、大寒这3个节气的总天数是45-46天,所以立春要么在五九最后一天,要么在六九第一天。
春寒料峭中的希望
虽然立春已至,但并不意味着寒冷就此结束。据中央气象台预计,2月2日至3日,将有一股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大部气温下降4至6℃,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江南东部、华南等地部分地区下降6至8℃,北方地区伴有4至5级风,阵风7至8级。东部和南部海域有6至8级、阵风9级大风。
对于北方来说,未来几天气温将持续处于偏低状态,尤其是东北、西北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维持大幅偏低的态势,十分寒冷。例如哈尔滨和长春,明天起最高气温将降至零下15℃左右并维持多日,较常年同期偏低7℃左右,最低气温更是会维持在零下20℃以下,天寒地冻,春运出行及返程请注意防寒保暖。
而对于南方,多地随着阴雨展开,之前的晴暖已经陆续转为阴冷,今天,这种冷暖的转换还将继续,最高气温10℃线将退至江南南部。城市中,今天上海、南昌的最高气温都会降至不足10℃,明天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部分地区更是会有8℃以上、局地12℃以上的显著降温,多地由暖转冷,例如昆明,最高气温将从今天的19℃断崖式跌落至7℃,需及时添衣,谨防感冒。
但是,寒冷并不能阻挡春天的脚步。立春之后,大地渐渐苏醒,枯柳生烟,柳眼渐醒。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宋代词人辛弃疾也写道:“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清代诗人施枢更是描绘道:“青青柳眼梅花面,才染阳和便不同。”这些诗句无不展现了人们对春天的美好期待。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不妨咬上一口脆生生的萝卜,吃上几个春饼或春卷,再摆上几枝嫩黄的迎春花,以崭新的姿态开启诗情画意的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