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小儿发热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儿童发热是常见的健康问题,正确处理和护理对于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多个权威医学指南和专家共识,详细介绍了儿童发热的处理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相关误区,旨在为家长和照顾者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 中国0至0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
-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6)
- 儿童发热健康教育30问
-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
- 《儿科学》第八版
发热,俗称发烧,是儿童生病时常见的症状,也是让家长非常担心的症状。对于发热的孩子,家长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呢。
儿童退热药的选择
WHO推荐的儿童退热药只有两种: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属于非甾体抗炎药,也被称为解热镇痛药。
具体用法用量如下:
布洛芬,≥6月以上儿童可以使用,每次10mg/kg体重(最大剂量400mg/次),两次用药最短间隔4小时。不同剂型浓度不同,使用前一定看清楚。
(右旋)布洛芬混悬液(100ml:2g)每次0.5ml/kg体重。对乙酰氨基酚,≥2个月以上儿童可以使用,每次15mg/kg体重(最大剂量600mg/次),最小间隔4小时。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15ml:1.5g)每次0.1ml/kg(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即可。)不同剂型浓度不同,使用前一定看清楚。
体温多少度需要口服退热药
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腋温)≥38.2℃伴明显不适时,推荐使用退热药。因为WHO建议2月以内的小婴儿禁用解热镇痛药物退热,如果体温高于39℃可以给予物理降温。具体方法包括:减少包裹增加散热,温水擦浴3-5分钟。
退热的目的
退热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发热给患儿带来的不适,也就是改善舒适度。而不是单纯地将体温降至正常。特殊情况(长时间高热、超高热)下需要积极降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所以,发热时寻找发热的病因比降温更重要。
体温多少度属于高热、超高热?
临床上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温为准,
- 37.5~38℃为低热,
- 38.1~38.9℃为中度发热,
- 39.0~40.9℃为高热,
- ≥41℃为超高热。
持续高热和超高热对人体有害,需要积极退热。
发热对人体利弊同在,不必太过积极的退热
有些孩子一发现孩子体温偏高就给孩子吃退热药,认为发热对孩子伤害很大。这是错误的,因为发热仅仅是疾病的症状之一,也就是所谓的“标”,而“本”则是导致发热的原因,在儿童急性发热往往是病菌感染所致。退热仅仅是对症处理,并不能治疗疾病本身。同时发热时机体对病菌感染进行抵抗的一种表现,中等程度的发热能够提高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对机体有利。而长时间高热或超高热则会损伤脏器功能,甚至出现细胞因子风暴造成危险。所以,对于大多数情况,不需要太过积极的退热。
发热时的一般护理也很重要
发现儿童发热时,要尽快给孩子测量体温,不能用手感觉孩子体温高就认为孩子发热,给予退热处理。建议在家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
对发热患儿进行恰当的护理不仅能够改善孩子的舒适度,还能帮助疾病恢复。
- 注意休息,环境安静,光线柔和,舒适的室内温湿度(18-22℃,相对湿度60%左右),卧室交替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清新,给孩子适当的衣着,多喝温水,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宜选易消化食物。记录患儿的体温、饮水、饮食、大小便情况。如果口服退热药物后大量出汗,要及时快速的更换衣物,使孩子舒适。出门戴口罩,避免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勤洗手,避免家庭内部传染。
哪些药物不推荐儿童使用
尼美舒利、安乃近、阿司匹林等均不能用于儿童退热。
物理降温也不推荐!
因为退热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孩子的舒适度,避免超高热。而物理降温会增加孩子的不适感,让孩子不舒服,出现寒颤、哭闹、鸡皮疙瘩。所以,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水灌肠等物理降温方法君不推荐使用。
发热时不能捂汗退热
在体温上升期,若患儿出现畏寒、寒战等症状,可适当为患儿增添衣物保暖以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在发热持续期,由于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尚不完善,太多、太厚的衣物或被子不易散热,反而可能导致患儿体内热量储积出现高热。在婴儿中,过度保暖或捂闷还可能导致患儿出现脱水。
哪些辅助方法可以帮助改善孩子的舒适度
对发热儿童进行恰当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如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退热毯、降低室内温度等,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
服用退热药后呕吐,还需要补服吗
如服用后立即出现呕吐,呕吐物中看到完整的片剂、胶囊剂或全部液体,如有必要,可考虑补服。如果服用时间超过15分钟,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定,需权衡错过一剂的潜在风险和补服后药物过量的危害。
同时分析用药后呕吐的原因:药物不良反应、疾病本身、喂药不当等,对于依从性差的患儿可考虑处方退热栓剂。不过一定注意栓剂的剂量,根据患儿体重给予适量的栓剂,不可不顾孩子大小都给一粒栓剂退热。有些家长常说退热栓比口服药效果好,很可能是用药过量了!
口服退热药后一般多长时间开始起效
退热药物使用后多在30~60分钟体温开始下降,部分患儿如仍高热不退,亦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退热药物,一般应间隔4h以上。
服用解热镇痛药后,体温一点儿没降怎么办
服用解热镇痛药后,即使患儿体温仍高,也不宜提前服用解热镇痛药,2次用药应间隔4~6以上,24小时之内用药不超过4次。频繁用药或加大剂量用药,可能导致因药物过量的伤害。发热时,患儿容易出现脱水或不显性失水,理论上,更容易因药物过量而出现肝、肾损害。解热镇痛药治疗无效时,应重点关注引起发热的病因查找和治疗,可以辅以降低环境温度、减少穿着衣物等方式改善患儿的舒适度。
目前指南不推荐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交替使用
虽然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交替使用,较单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在体温降低值上有一些差异,但并不能有效改善患儿因发热而导致的不适,同时增加了解热镇痛药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由于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剂量、间隔时间和用法不同,造成用药的方案复杂,易造成家长和医护人员的混淆,导致解热镇痛药的药物过量甚至中毒。
高热时输液不一定使疾病好得更快
多数情况下,发热患儿不需要输液治疗,是否进行输液治疗,取决于病情及诊断,与体温高低无直接关系。
尤其是不能为了退热而滥用抗生素、滥用糖皮质激素
注射退热药需谨慎
当口服药不能缓解时,或对于危重患儿、不能口服用药的患儿、胃肠道吸收障碍的患儿等,可考虑注射给药。但临床治疗用药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合理用药原则“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优先考虑口服方式给药。
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发作,对于热性惊厥或癫痫患儿出现发热时建议按一般退热原则处理
孩子发热需要立即去医院吗
目前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不能单纯以发热程度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所以不能仅仅通过体温高低判断孩子的病情轻重,可以通过下表帮助判断是否需要立即去医院就诊。
如果只有绿色“低危”表现,发热儿童可在家中护理,但需了解何时需要进一步就诊。如果发热儿童存在“黄区”的临床表现,应尽快就诊;如果发热儿童存在“红区”的临床特征,应立即就诊。
需要注意的是,小婴儿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进展迅速,更容易出现重症,所以<3月龄的婴儿体温≥38℃、3~6月龄婴儿体温≥39℃时,需要非常重视。
若果发热儿童看过医生后出现这些情况,提示病情出现变化或加重,需要再次到医院就诊。
儿童急性发热的常见病因
儿童急性发热很常见,病因众多,有轻有重。可以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从病原可以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等。其中病毒和细菌属于最常见的原因。
从感染部位可以分为:呼吸道感染,比如急性鼻咽炎(普通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消化道感染,比如轮状病毒肠炎、诺如病毒胃肠炎等。
小婴儿容易出现的泌尿道感染、中耳炎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就是脑炎、脑膜炎等。
还有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血流感染。
非感染性病因包括:风湿免疫性疾病(如川崎病)、肿瘤、脱水热、药物热、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外胚层发育不良等原因。相对少见。
大部分急性发热会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少部分经儿科医生详尽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后,急性发热的病因暂时不明确,属于不明原因急性发热。
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有哪些
儿童急性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有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以病毒最为常见,其次是细菌。因为病毒感染多有自愈性,仅需要退热等对症处理就可以,而细菌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生素, 所以,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判断是否细菌感染非常重要。
医生处理观察临床表现外,还会化验血常规、CRP、PCT等进行辅助判断是否细菌感染,如果是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没有细菌感染的证据,则不能使用抗生素。
什么是不明原因的急性发热
发热时间≤7天的称为急性发热;
经儿科医生详尽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后,急性发热的病因暂时不明确,属于不明原因急性发热。
虽然病因不明,大多数孩子经过医生治疗会逐渐退热痊愈。但是,需要警惕的是有些孩子处于某些严重疾病的早期阶段,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需要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对于医生和家长,既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表现,也不要过于紧张焦虑,进而过度检查,过度治疗。
孩子反复高热会烧坏脑子吗
很多家长都担心高热会烧坏孩子大脑,其实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发热本身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但发热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特别是高热时,患儿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等。同时某些孩子儿童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婴幼儿期发热较其他时期容易出现热性惊厥。只要对症处理,退热后均能恢复正常,不会留下后遗症。
那些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热儿童,往往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如果发现过晚得不到及时治疗就有可能留下后遗症,出现瘫痪、癫痫、智力低下等情况。
出现抽搐、昏迷固然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典型表现,但是疾病早期很少出现,更多的是一些不典型表现。如:大孩子会有头痛、呕吐、精神差,尤其是退热后仍然头痛,需要警惕脑炎。婴儿可能出现颈强直、前囟膨隆、多睡、烦躁、哭声尖、吃奶差等等情况。
通过上面的“三色”图片,如果出现这些表现均属于黄色或红色的范围,需要及时就诊。所以掌握了这张表格不会耽误孩子的病情。
接种疫苗后发热如何处理
有些疫苗接种后会出现发热,多数发生在疫苗接种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个别人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出现,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
但不推荐在疫苗接种后预防性使用退热药物。当接种疫苗后发热时,首先应该尽量判断发热是否由接种疫苗所致。如果接种疫苗后出现短暂的发热,体温在38.5℃以下,无其他明显异常反应,大多属于疫苗接种后的一般反应,不需要特殊处理,可多饮水、多休息,密切观察,体温会慢慢下降。如果持续发热,或出现高热,不能仅考虑是接种疫苗所致,需要到医院做详细检查,根据具体病因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
如果除了发热,还有其他呼吸道、消化道的症状,可能不是疫苗后反应,而是小孩子在外出接种疫苗过程中护理不当、环境变化出现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出现发热。
炎症、病毒、细菌的关系
炎症包括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感染的原因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而病毒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支原体是个啥
支原体是一种有别于细菌与病毒的病原体,常见的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对支原体无效,需要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等。
如何判断急性发热的孩子是否细菌感染
孩子出现急性发热,多是感染所致,如果是细菌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生素。医生仅仅依靠孩子的症状难以判断是否细菌感染,往往需要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来判断患儿是否细菌感染,有时是否严重细菌感染。如果考虑严重细菌感染,需要积极治疗,避免出现败血症、休克、迁延感染等严重情况。
本文原文来自京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