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正确看待,科学应对
腔隙性脑梗死:正确看待,科学应对
“医生,我是不是要瘫痪了?”50岁的王先生拿着体检报告,满脸焦虑地走进了诊室。报告上写着“腔隙性脑梗死”,这个医学术语让他联想到了中风、瘫痪等可怕的后果。然而,医生的一番话却让他松了一口气:“王先生,您先别急,腔隙性脑梗死并不像您想象的那么可怕。”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它是指大脑深部直径在1mm以下的小血管因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因发生病变,导致血管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这些梗死灶通常很小,直径在2-15mm之间,最常见的大小是2-4mm。
腔梗多见于40-6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尤其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饮酒等患者。大多数腔梗患者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在进行常规体检时偶然发现,这种情况被称为静息性脑梗死或无症状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的危害不容忽视
虽然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很小,但它的危害却不容忽视。如果腔梗发生在脑部的功能性区域,可以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及体征,如偏瘫、言语笨拙、单侧肢体麻木、头晕、吞咽困难、行走不稳等症状。
更令人担忧的是,腔梗如果反复发作,会逐渐损害大脑的认知功能,导致记忆力减退、生活能力下降、执行功能下降、反应迟钝等认知功能减退情况,严重时可导致进行性痴呆。此外,反复发作的腔梗还会引发情绪障碍,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之中。
腔隙性脑梗死的常见误区
由于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相对较轻,很多人对它存在误解,认为它只是一种轻微的病变,无需治疗。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腔隙性脑梗死实际上是脑血管健康的一个重要预警信号,提醒我们需要正确面对“脑血管问题”。
另一种常见的误区是对腔梗过度恐慌,认为一旦发现就意味着要瘫痪。这种过度焦虑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医疗干预。事实上,腔隙性脑梗死经过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不会遗留神经功能严重缺损的症状。
如何正确应对腔隙性脑梗死?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腔隙性脑梗死,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发病早期(小于4.5小时)可以选择静脉溶栓治疗。错过溶栓窗,可以选择内科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均是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管理。例如,腔梗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6.1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腔梗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最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改善生活方式:过度肥胖、缺乏运动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熬夜等,都是发生腔梗的危险因素。应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清淡低脂饮食、戒烟、戒酒,避免熬夜,适当活动锻炼,减脂减重。
定期体检:对于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和影像学检查,以及时发现并治疗腔梗。
保持积极心态,科学对待疾病
得了腔梗不可怕,一定要正确科学的看待,出现了症状性腔梗要及时进行专业诊治。对于合并危险因素的腔梗,除控制危险因素外,要抗血小板、降血脂稳定斑块治疗。对于没有危险因素的腔梗,要健康生活方式,戒断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腔隙性脑梗死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变,但只要我们了解其本质、症状、预防和治疗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患病风险并控制病情发展。记住,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治疗方法是战胜疾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