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文化街:天后宫里的妈祖文化与民俗风情
天津古文化街:天后宫里的妈祖文化与民俗风情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这句流传已久的说法道出了天后宫在天津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始建于1326年的天后宫,不仅是天津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更是中国三大妈祖庙宇之一,与福建湄洲妈祖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齐名。这座见证了天津600多年沧桑的古建筑,如今已成为天津民俗文化的发祥地。
走进天后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高耸的幡杆,分别高达25米和26米,直指苍穹。山门前的“三津福地”匾额,寓意南运河、北运河与海河三水交汇,福泽这片土地。步入正殿,一尊高达2.7米的天后娘娘塑像端坐其中,两旁侍立着捧印、抱瓶、打扇的四侍女,以及一套完整的銮驾,尽显庄严神圣。
天后宫不仅是宗教祭祀的场所,更承载着天津人的文化记忆。在天津人的传统中,新婚夫妇都会来此朝拜天后娘娘,祈求早生贵子。人们将海神妈祖与送子娘娘的信仰融为一体,认为妈祖娘娘能保佑生育。殿内还供奉着一尊名为“王三奶奶”的小神像,据说是为天后送子的侍女,求子嗣的人会摸一下她的手,以求神效。
走出天后宫,便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古文化街。这条始建于清代的老街,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洗礼,如今已成为天津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街区。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是朱红门窗、雕花梁栋的古建筑,处处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漫步街上,仿佛置身于一个活生生的民俗博物馆。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等传统手工艺品店铺林立,吸引着游客驻足观赏。杨柳青年画以木版印刷和手工彩绘相结合,其代表作《连年有余》中的胖娃娃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泥人张彩塑则以写实手法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古文化街都会举办盛大的天津皇会。这一天,舞龙舞狮、高跷旱船、龙灯等民俗表演轮番上演,热闹非凡。街上的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等特色小吃香气四溢,吸引着八方来客。
如今的古文化街,不仅是一条充满历史韵味的老街,更是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旅胜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天津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天津美食,更可以欣赏到精湛的民间工艺。它不仅是天津的缩影,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