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医院离我们还有多远?
太空医院离我们还有多远?
在近日举行的珠海论坛·航天医学与人类健康论坛上,“太空医院”成为热议焦点。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杜继臣在论坛上介绍了未来空间探索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并强调了建设“太空医院”的必要性。随着载人航天工程及商业航天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进入太空,对及时、专业的太空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太空医院”不仅包括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还涵盖了智能化的诊疗体系,为未来的太空旅行提供全面的健康保障。
什么是太空医院?
“太空医院”就是在太空中设立的、符合太空环境特殊应用需求,具备太空中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功能,具有集成化、智能化、可移动特点的综合医疗体。其核心功能是服务于空间状态下人体的健康监测、疾病诊治和预防康复等医疗保障全流程,包括智能化的医学检诊平台、特因环境下的疾病诊治体系,以及便捷高效的治疗康复装备。太空医院建设,既是先进医疗装备的集合,又是创新诊疗技术的应用。
太空医院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外载人空间探索项目的快速推进和商业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参与空间探索的人群在不断扩大,我国已有载荷专家、飞行工程师等进入空间;更长时期的太空驻留成为常态,单次太空之旅的时间已达到192天;太空旅行已向普通人群发出邀请等等。这些都增加了人体健康风险,需要更加及时、专业、系统、广泛的太空医疗。
比如,最近引发公众强烈关注的滞留在空间站的两名美国宇航员。他们的太空“出差”时间由于技术故障,从原定的8天大幅延长至少9个月。这不仅对后续的载人航天任务产生了连锁反应,还会引发了人们对宇航员健康状况的担忧。
太空医院建设现状
目前,国际上已开始研发空间治疗设备,如加拿大的M7机器人、美国NASA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我国在骨折复位机器人、穿刺机器人等方面开展系列工作。东南大学等机构在太空器官芯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太空医院建设规划
建设“太空医院”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杜继臣建议,“以诊疗技术体系+诊疗装备体系两条主线为依托,同步考虑近地轨道和月球探测需求,以模块化‘太空医院’为载体,分阶段推进建设工作。”诊疗技术体系主要解决适应空间环境需求和空间状态下的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康复技术问题;诊疗装备体系主要解决适应空间环境及诊疗需求的医学检验、影像检查、治疗康复等医学装备研发问题。而模块化“太空医院”的基本模块包括急诊急救模块和基础检诊模块,既具备基本检查检验功能,又满足急危重症紧急处置需求。
在具备以上功能模块的同时,空间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还需包括适应空间特殊环境和诊疗工作需求的空间诊疗体系、操作规程和支撑保障体系。制定空间疾病诊断标准、空间疾病诊疗指南等。同时基于临床诊疗操作需求,也要配套相关支撑系统,比如无菌环境、温湿度、负压、供氧等各方面条件。
太空医院的未来应用前景
“太空医院”的建设的确是一项创新性工程,一方面服务于人类空间探索,一方面启发临床从新的视角关注地面疾病诊疗。“太空医院”这种集成、智能、可移动的医疗服务体,可广泛应用于各类特殊场景。“通过车载、机载、舰载等方式,建立列车医院、飞行医院、船舶医院等移动的综合医疗体,无限拉近诊疗服务距离,为自然灾害、疫情防控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救护提供保障,随时随地护佑人民健康。”杜继臣说。
在航天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在广大科技和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太空医院”必将在广袤的宇宙中成为人类的健康港湾,“太空医院”建设实施中所产生的先进医疗技术成果,也必将造福于人民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