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各回各家,夫妻感情怎么办?
过年各回各家,夫妻感情怎么办?
随着春节的临近,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过年到底回谁家?在传统观念中,这似乎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然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给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各回各家!
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选择
“今年过年,我和老公决定各回各家。”90后女孩小萨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过年计划。这不是她第一次做出这样的选择,从2019年开始,这已经是她和丈夫“各回各家”过年的第五个年头了。
小萨的故事并非个例。根据中国新闻网的调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这种“分居式”过年方式。在广州定居的何静已经连续15年和父母一起过年,而她的丈夫则选择回老家陪伴公婆。同样,刘格也表示,因为与公婆饮食习惯不同,她选择与丈夫各回各家过年。
这种现象的普及,与我国独生子女政策有着密切关系。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独生子女数量已超过1.75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夫妻面临着“两头难”的困境。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异地婚姻日益普遍,也让“回谁家过年”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传统观念的挑战
然而,这种选择并非没有阻力。晶晶就遇到了来自双方家庭的质疑。每当她带着孩子和公婆打视频电话时,他们都会表示很想孩子,让孩子回去过年,并表示一家三口不能分开过年。而她的父母虽然内心希望女儿过年在家陪伴,但还是问要不要送她回去,怕公婆不乐意,还说一家三口分开不太好。
小萨也提到,她身边的一些亲戚朋友对她和丈夫的过年方式表示质疑,有的摆出了当地的习俗规矩,劝说她不能回娘家过年,例如“初二之前不能回娘家”“在娘家过年不吉利”“过年一家三口不能分开”等。
面对这些质疑,小萨选择了坚持自己的选择。“我不仅仅是听过这些话,而是有人直接面对面和我聊,就好像我回娘家过年,天就会塌下来一样。但我觉得,不能被传统的观念束缚住,对于这些观点,我选择‘自动屏蔽’,毕竟我回家,最开心的是我爸妈。”
对夫妻感情的影响
这种过年方式对夫妻感情的影响是双刃剑。一方面,长期分离可能会带来感情上的疏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建学就指出,“各回各家”看似照顾到了双方家庭的利益,却可能“牺牲”了小家庭的甜蜜。“把夫妻关系摆在第一位,把夫妻小家庭的利益摆在首位,在哪里过年其实问题都不大,都可以把日子过好。”他建议,在夫妻生活中应将夫妻关系置于首位,以小家庭的幸福为先,并在此基础上妥善处理双方父母的情绪和分歧。
但另一方面,这种选择也让夫妻双方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个人家庭关系的经营。定居北京的芝芝与丈夫都是独生子女,娘家在广州,婆家在辽宁。她表示,去年第一次尝试各回各家过年,大家都见了想见的朋友,也都吃到了家乡的美食。“再次相聚,感觉我们都充满能量。”芝芝表示,丈夫因为平时工作忙,周末和小长假一般都会努力陪伴自己和孩子,春节让他自己回到老家,可以完全放松一下。“他回老家过年,因为没有小孩的牵绊,可以跟老家的亲朋好友好好聚聚。”
如何平衡各方关系
面对这种选择带来的挑战,专家和过来人都给出了不少实用建议。李建学建议,对于未婚的年轻人,在选择对象时,若是双方地域文化相近、生活习惯相同,在相处过程中相对会轻松一些;而在婚后若是出现“过年回谁家”的抉择,需要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有意识地不断发现对方及对方家人的优点与价值,忽略对方可能存在的缺点或者问题。
在具体操作层面,年轻人也摸索出了不少灵活方案。有的夫妻采取“轮班制”,即去男方家过一年,再去女方家过一年;有的组织双方父母一起旅游;有的选择把双方父母接过来一起过年;还有的则选择在年前一起陪父母们吃团圆饭,过年时则出去旅游。
芝芝和丈夫的方案则更具前瞻性:他们计划在孩子满三岁之前,两人都不回家,留下来照顾孩子,或者把双方父母接过来一起过年;三岁之后,则还是各回各家,至于孩子想去哪边,把选择权交给他,让他自己来拿主意。
未来的家庭观念
这种过年方式的流行,折射出当代社会家庭观念的深刻变化。它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个人空间的重视,对传统观念的突破,以及对家庭关系的重新诠释。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过年回家,并非为了丰盛的年夜饭,也不是昂贵的礼物。家人期盼的,不过是围坐一起,吃顿热乎饭,聊聊家常。”这种朴素的情感诉求,或许才是过年真正的意义所在。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家”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无论选择哪种过年方式,最重要的是找到既能满足个人需求,又能维系亲情的平衡点。毕竟,过年的方式可以多样,但亲情的温度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