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生活中的"小叛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生活中的"小叛逆"?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441182

当孩子进入3-5岁这个阶段,很多家长可能会发现,原本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了。他们开始反抗父母的安排,甚至在一些生活习惯上也表现出叛逆。这种现象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正常表现。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小叛逆"呢?

某女士表示:女儿3岁多,上幼儿园小班。她之前一直注重培养女儿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各种生活习惯,女儿也养成了比较好的习惯。但最近孩子忽然“不听话”了,跟她好好说也不听,凶她,她就跟父母对着干。晚上让女儿刷牙,她还发脾气说:“为什么一定要听大人的安排?我就不刷牙。”像一头拉不回的“小倔牛”,该怎么办呢?

家长应知

1.理解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2—5岁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不听话”“自作主张”恰恰是这一时期孩子的典型表现,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第一次觉醒的时期,做什么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而且总是跟家长反着来。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把家长的要求看作对自己的“侵犯”,用直截了当的方法“维护”自尊、自主权。

2.对孩子来说,自我发展的价值远比一次习惯的培养更有意义。
以理性的态度欣赏孩子的行为,善于发现并欣赏孩子的成长信号;理解孩子探索家长底线的行为,其挑战性行为和活跃性思维都值得肯定。

满足孩子自主成长的需要,让孩子对父母有足够的信任。如偶尔一天不刷牙也没有关系,可以随孩子一次,但不能放任这样的行为反复出现。

3.耐心读懂孩子,坚持好的习惯。
孩子在4岁前道德认知水平较低,还不能辩证看待事物。家长一定要耐心等待,4岁以后,孩子的认知就会不一样。

要温柔而坚定地和孩子一起坚持好的习惯。在孩子3岁半以后加强“说理”教育。根据“敏感期”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孩子3**3岁半以后能够接受初步的说理方式,这时候开始与孩子探讨有关行为的是非、原则等,能有效促进孩子心理的发育和道德的培育。

家长应会

1.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作息安排上让孩子做主。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孩子充分的自主安排和决定的空间,让孩子体验并掌控自己的生活。

试着以平等且尊重的态度表达对孩子的要求。
①提早预告,让孩子有准备。比如,让孩子吃饭,应在饭菜上桌以前提醒他:“看完这本书,我们就要吃饭啦。”

②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绝不“下命令”,甚至可以把孩子当作小老师,请教一些问题,这样能让孩子的自我意识得到充分的满足。

③让孩子有选择权。比如,今天晚餐用自助餐盘还是小碗,用勺子、叉子还是挑战一下筷子;洗完澡是先听故事还是先听音乐……让孩子有兴趣参与生活的每个环节。

2.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尽可能利用2—4岁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把生活习惯的养成与游戏联系起来,让习惯养成变得有趣味。比如,允许孩子在洗手、洗澡时玩水,比比谁的泡泡多……

以赞赏的方式因势利导,强化好的习惯。当孩子愿意听或遵守日常的作息时,一定要表示赞赏,强调做得对的具体地方,并给予肯定。

3.适度变通,注意生活作息执行中的灵活性。
对4岁前后的孩子,在巩固有序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偶尔可以适当变通,如某一天不睡午觉,尝试在好朋友家过夜,等等。

改变一成不变的作息,主动提供三选一或二选一的机会,使孩子的自主心理得到满足。

用商量的办法,把孩子不喜欢做的事变成乐事。
①把孩子不喜欢的事情,如刷牙,变得有趣好玩,让孩子喜欢。

②通过具体、及时的鼓励或奖励,让孩子得到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③要求不要太高、太多,“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要求如果具有挑战性,能让孩子更喜欢。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