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红树林保护与湿地修复的生态建设样本
广州南沙:红树林保护与湿地修复的生态建设样本
广州南沙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在生态建设方面持续发力,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新实践,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其中,红树林保护和湿地修复成为南沙生态建设的亮点工程。
红树林保护:生态修复的典范
南沙区拥有广州市最大面积的红树林,总面积达198.18公顷,共发现红树植物13科15种,占广东省红树植物种类的62.5%。为保护这一珍贵的生态系统,南沙区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编制专项规划:南沙区分局牵头组织编制了《南沙区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2-2030年)》,为红树林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建立林长制:2023年,南沙区在广州市首次设立红树林林长,聘请9名镇(街)级副林长和1名区属国企分管领导担任红树林林长,实现红树林资源网格化管理。
深化协作机制:南沙深化“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多次就红树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损害补偿、生态价值实现召开磋商会议,共同推进资源保护。
加强科研合作:南沙区分局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省生态修复协会、广州海洋双碳协会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绿美生态建设提供专业咨询意见。
湿地修复:打造候鸟天堂
南沙湿地景区是“羊城新八景”之一,位于珠江出海口西岸,总面积约一万亩,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滨海河口湿地。这里不仅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还被誉为“广州之肾”,在生态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态修复工程:南沙区推进实施广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南沙湿地海岸线生态修复工程、虎门大桥北侧(广州段)海岸线整治工程等项目,完成岸线整治修复长度7.3公里,营造红树林面积45.27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166.78公顷。
生物多样性保护:南沙湿地每年吸引超200种、近10万只候鸟从北方来此越冬,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难得一见的“候鸟天堂”。
生态建设成果显著
通过持续的生态建设,南沙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南沙绿地率达38.82%,绿化覆盖率达40.2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9平方米,各项指标均位于全市前列。
2024年,南沙计划完成森林提质增绿约3379亩,其中优化提升森林质量20亩,新增造林绿化3359亩,建设森林步道10公里。
南沙区先后两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获评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区”金奖,充分体现了生态建设带来的民生福祉。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
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南沙区注重科技创新和智慧管理:
采用拟自然的生态工法,包括表面孔隙化、坡度缓坡化、材质自然化、界面透水化等技术,实现生态资源使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发展智慧科技,集环境数据采集、人工智能建模、AIOT物联网智能制造为一体,将环境感知、数字建模、互动景观、科技体验有机结合,辅助生态环境项目精准设计与科学决策。
公众参与,共建共享
南沙区积极发动公众参与生态建设:
今年3月12日植树节当天,南沙区分局组织在大岗镇十八罗汉山举行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区内干部、群众共200余人参与到本次活动中,种植广州樱253株,新增绿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南沙区通过科学规划、创新实践和公众参与,打造了红树林保护和湿地修复的典范,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南沙将继续推进生态建设,打造更加宜居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