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专家提醒:秋冬季节警惕蘑菇中毒,这些急救知识要记牢!
协和医院专家提醒:秋冬季节警惕蘑菇中毒,这些急救知识要记牢!
秋冬季节是野生蘑菇中毒的高发期,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提醒大家,误食毒蘑菇后应立即采取催吐、洗胃等措施进行自救,并及时就医。不同类型的蘑菇中毒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了解这些急救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
蘑菇中毒的类型与症状
蘑菇中毒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七种类型,其中最危险的是急性肝损害型,死亡率高达50%-90%。其他类型包括:
神经精神型:表现为幻听、幻觉,严重者可出现脑脊液增多,甚至昏迷或呼吸抑制。
胃肠炎型: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溶血型:可使用泼尼松等药物治疗。
横纹肌溶解型: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光过敏性皮炎型:皮肤暴露部位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
急救措施
一旦发现蘑菇中毒,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筷子、汤勺等)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容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程度。催吐后,最好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脱水导致休克。腹泻较轻微的可少量服用泻剂,加快毒素排除。
洗胃: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快进行洗胃。用清水或1%的鞣酸溶液洗胃,每次注入200-300毫升,反复冲洗,直到洗出液澄清无味。
立即就医:中毒后应立即到正规医院救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所就诊医院不具备救治野生菌中毒的医疗条件,医院要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尽快将病人转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保留样本:保留毒蘑菇样本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最好将食用的蘑菇拍照并携带进食的剩余蘑菇样品,以便专业人员鉴定蘑菇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预防建议
预防蘑菇中毒,应遵循“三不”原则:
不采摘:不要随意采摘野生蘑菇,尤其是“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的鹅膏类蘑菇。
不购买:不要在路边摊贩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也要谨慎。
不食用:家庭聚餐、餐饮服务等集体用餐场合应避免食用野生蘑菇。
此外,专家还建议:
- 不要相信民间鉴别毒蘑菇的方法,如“颜色鲜艳的有毒”、“与银器变黑的有毒”等,这些方法都不科学。
- 烹饪野生蘑菇时要彻底煮熟,但剧毒蘑菇即使煮熟也仍有毒性。
- 食用野生蘑菇时不饮酒,因为酒精会加速毒素吸收。
真实案例
2020年3月,深圳一户人家因误食致命鹅膏(白毒伞)导致三人中毒,其中两人进了ICU,治疗费用可能高达百万元。这种蘑菇所含的鹅膏毒肽,对人的致死剂量是0.1mg/kg,一个成年人吃一朵中等大小的白毒伞就可能被毒死。
我国目前已报道的毒蘑菇约有480种,蘑菇中毒的报告事件病死率高达20%,且80%的中毒发生在家庭。因此,面对野生蘑菇,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采、不买、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