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丽华再登春晚:一场跨越20年的艺术传承
邰丽华再登春晚:一场跨越20年的艺术传承
2025年央视春晚,当熟悉的音乐响起,邰丽华和她的团队再次站在了这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上。距离她们凭借《千手观音》震撼全国,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这一次,她们肩负着一个全新的使命——用手语同步演绎整场春晚,为听障观众带来一场无障碍的文化盛宴。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邰丽华坦言,接到任务时心里也没底:“整台表演下来可以吗?心里真没底。”但作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她决定勇敢尝试。从2005年的《千手观音》到2025年的无障碍转播,这20年见证了中国特殊艺术的蓬勃发展,也展现了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生动实践。
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13名听障演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陈静为了准确把握《潮起舞英歌》的节奏,把小音箱音量调到最大,通过震动感受节拍;有的演员吃饭时还在看曲谱,有的在演出间隙对着手机练习,更多的是在排练厅三五成群共同打磨。听力稍好的演员会帮助听力较差的同伴打节拍,把手高高举起再重重落下,提醒对方表演即将开始。
语言类节目的翻译是另一大挑战。谐音梗、冷笑话这些依赖声音效果的笑点,在手语中该如何呈现?听障演员王雨晨说:“比方说谐音梗,有点类似于冷笑话,但手语完全是不同的打法,所以就不一定能够让听障朋友理解好笑在哪儿,这是我们常常研究、琢磨的一点。”
戏曲手语的表演更是难上加难。听障演员李金铭在接到任务后,首先需要查阅相关唱段的含义,然后一句句翻译,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剧种研究每一个唱段的状态、神态和角色差异。“比如演花木兰的时候,我必须打一个特别有将军状态的手语。”这种创新性的尝试,不仅要求演员们具备扎实的手语功底,更需要他们对艺术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当《难忘今宵》的旋律响起,邰丽华和4名听障演员用手语演绎这首经典歌曲时,无数观众为之动容。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演出,它承载着中国残疾人艺术团20年来的坚持与梦想,更展现了中国社会对残疾人文化权益的重视与关怀。
这次春晚的无障碍转播,是中国政府落实《“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具体行动。它不仅让听障观众能够真正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中,更向社会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文化的魅力,艺术的殿堂应该向所有人敞开。
邰丽华用手语表示:“《千手观音》让大家重新认识残疾人和特殊艺术;20年后,我们亲历并期待一个新的开始。”这个开始,意味着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以及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社会。
2025年央视春晚,因为邰丽华和她的团队,而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完整。这场演出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呈现,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正如邰丽华所说,这是一次新的开始,让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开始”,让艺术之光照亮每个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