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点燃青少年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点燃青少年诗词热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些优美的诗句,正在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重新走进青少年的生活。
《中国诗词大会》自2016年首播以来,不仅在成年人中掀起了一股诗词热潮,更在青少年群体中引发了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据统计,仅两岸青少年诗词大会一项活动,就吸引了数十万人次的关注,近万名学生参与其中,其中不乏来自台湾的近千名学生。
在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中心学校草原村教学点,一个曾经只有13名学生的教学点,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57名学生的“诗词校园”。校长谭美珍带领老师们,不仅开设了诗歌课,还结合呜哇山歌、竹竿舞等非遗文化,让孩子们在诗词的熏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他们不必成为音乐家或诗人,只希望一支竹笛、一支山歌、一首诗,能在人生的风雨来临时,让孩子们情有所寄、梦有所托。”谭美珍校长的话道出了诗词教育的真谛。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总冠军陈更认为,诗词不仅能开启孩子的心灵,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探索人生。“诗词里有欲说还休的情愫,也有沙场秋点兵的豪情;有家国天下,也有山河壮美。”陈更说,这些丰富的情感和画面,都能激发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定广则强调,诗词教育应从小培养。“小学三年级之前,很多孩子识字不够多,做不到理解和鉴赏,可以先背诵。中国古典诗词有音乐的节奏美、韵律美,很容易帮助孩子记忆。”李定广教授建议,随着孩子成长,理解能力逐步提高,鉴赏力和审美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诗词教育不仅提升了青少年的语言文化素养,更为他们的人生注入了诗意。正如西北师范大学中外写作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兆寿所说:“诗歌对我而言就是生命本身。中国古典诗歌里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读诗不仅能让人拥有自愈的能力,更能让你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接触诗词、爱上诗词。这不仅是一档节目的成功,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通过诗词,青少年们不仅能够理解其语言文字、结构形式和韵律特点,更能深刻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智慧,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