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点燃校园诗词热,传承文化薪火
《中国诗词大会》:点燃校园诗词热,传承文化薪火
“飞花令里争胜负,百人团中论英雄。”自2016年首播以来,《中国诗词大会》已成功举办九季,成为春节期间备受期待的文化盛宴。据统计,前七季节目的总收视人次超过30亿,掀起全民学诗词热潮。这股热潮也席卷了中小学校园,各地学校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绽放新的活力。
校园里的诗词盛宴
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园诗词大会吸引了全镇师生的目光。来自埭溪镇上强小学、上强中学和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的30名学生选手齐聚一堂,通过积分赛、抢答赛、飞花令等形式展开激烈角逐。活动现场,吴兴区委宣传部、吴兴区教育局和吴兴区埭溪镇联合发布了“彊村悦读”埭溪全民阅读品牌,并聘任湖州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刘正武等为全民阅读品牌导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则面向全校师生开展诗词大会选手选拔活动。选拔工作由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校团委、体育与人文艺术学院联合组织,通过自主报名、笔试筛选和面试选拔等环节,为师生提供展示诗词才华的舞台。该校选拔活动不仅面向在校学生,还特别邀请年龄不超过70周岁的退休教职工参与,充分体现了诗词文化的代际传承。
创新形式让诗词更生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地学校在诗词教学中融入了多种创新形式。例如,埭溪镇的校园诗词大会就巧妙地将比赛与地方文化相结合,题目设计既确保与课本知识紧密衔接,又巧妙融入了地方诗词文化,充分展现了“宋词之州”湖州的诗词特色。
在其他学校,老师们也纷纷开动脑筋,让诗词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的学校组织学生排演诗词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诗词意境;有的学校开设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在声音的韵律中感受诗词之美;还有的学校利用现代技术,开发诗词学习APP,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诗词。
从课堂到生活:诗词文化的全方位渗透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不仅改变了学校的诗词教学方式,更让诗词文化渗透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诗词名句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家庭中,家长与孩子一起观看节目、背诵诗词,成为一种新的亲子互动方式。
诗词文化的普及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书店里,诗词类书籍销量大幅增长;网络上,诗词学习资源供不应求;文化市场上,以诗词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这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诗词学习氛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创新的形式和精彩的内容,更在于它传递了诗词背后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正如康震教授所说,节目释放了古典诗词的能量,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通过诗词,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外卖小哥雷海为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夺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持;癌症患者夏鸿鹏则用诗词给予自己和女儿面对病魔的勇气。这些故事激励着学生们认识到,诗词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生活中可以汲取的精神力量。
展望未来:让诗词文化薪火相传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俱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优质文化节目涌现,为中小学诗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该继续探索更多元、更有趣的诗词学习方式,让诗词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说:“诗词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首诗词,而是要让他们在诗词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相信,在《中国诗词大会》的带动下,这颗诗词的种子必将在更多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