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热
《中国诗词大会》: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热
2016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横空出世,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诗词热潮。这档节目不仅在电视屏幕上大放异彩,更在新媒体平台上引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潮,成为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的典范。
新媒体时代的创新传播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巧妙运用。节目组充分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打造了多个现象级话题。据统计,相关话题在新媒体平台的阅读量已突破10亿次,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节目还创新性地采用了全媒体矩阵直播的方式,通过央视官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微博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节目中来。这种多渠道、多平台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扩大了节目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
此外,节目组还积极与短视频平台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创意短视频。这些短视频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将诗词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在抖音平台上,相关短视频的播放量已超过5亿次,点赞量突破千万。
跨平台联动传播
《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策略不仅局限于单一平台,而是通过跨平台联动,形成传播合力。节目组与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多个平台合作,推出了一系列互动活动,如“诗词接龙”、“飞花令挑战”等,吸引了大量网友参与。
在2024年的“中秋诗会”上,节目组更是打造了一个现象级传播案例。据统计,该活动在新媒体平台的话题阅读量超过1.06亿,直播观看人数突破5000万。节目不仅在央视平台播出,还在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主流视频网站同步上线,实现了全网覆盖。
文化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中国诗词大会》通过新媒体传播,不仅在国内引发热议,在海外也吸引了众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观众。据统计,前七季节目的总收视人次超过30亿,成为春节期间备受期待的文化盛宴。节目不仅在国内引发热议,在海外也吸引了众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观众。
节目通过选手的故事展现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例如,外卖小哥雷海为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夺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持;癌症患者夏鸿鹏则用诗词给予自己和女儿面对病魔的勇气。这些故事让观众深刻体会到诗词跨越时空的情感力量。
推动文化自信与认同
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释放了古典诗词的能量,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节目不仅展示了诗词之美,更传递了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为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经验。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非只能束之高阁,而是可以通过创新的传播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