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揭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揭秘

引用
网易
12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1QR0S000541HW73.html
2.
https://www.sohu.com/a/779542948_121964518
3.
https://www.sohu.com/a/829016463_121124359
4.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8420
5.
https://m.sohu.com/a/839592723_121124388/?pvid=000115_3w_a
6.
https://art.icity.ly/museums/1qxt7jr
7.
http://wwj.zj.gov.cn/art/2024/11/6/art_1641248_59062432.html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5%B9%B3%E8%BB%8D
9.
https://hznews.hangzhou.com.cn/content/2025-01/10/content_8839487.htm
10.
https://m.baike.com/wikiid/7346145202933284875
11.
https://www.ford.com.cn/newsroom/
12.
http://www.archidogs.com/original/gylist/1.html

2023年,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关闭,展览迁至之江文化中心的新馆。新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展陈面积32012平方米,地上八层,地下二层,是之江文化中心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之江馆构建了“159”的展览体系:1个通史陈列《浙江一万年》,用考古成果和文物构建浙江的历史,体现浙江人文和科技发展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贡献;5个浙江文化专题陈列,从青瓷文化、海洋文化、宋韵文化、书画文脉和名人文化出发,解码浙江独特的文化基因;9个功能拓展和体验陈列,既具有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特点,又兼备科技感和体验感。

在浙江省博物馆的众多珍贵藏品中,“十大镇馆之宝”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浙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方式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01

双鸟纹象牙蝶形器:河姆渡文化的艺术瑰宝

双鸟纹象牙蝶形器,1973-1977年间出土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7000-5300年,像一只平展双翅作滑翔的蝴蝶,所以称为蝶形器。蝶形器的正面平整,用阴线雕刻出一组图案,中心为常见的重圈纹;外缘刻有炽烈蓬勃的火焰纹,象征太阳光芒;两侧对称刻有昂首相望的钩喙双鸟,面向太阳光芒,似乎在引吭啼鸣,整体略有繁简之别;边缘衬托着刻工精细、线条流畅的羽状纹;双鸟的两侧各自对称钻通三个圆孔,可能用于穿绳绑缚。蝶形器的背面制作粗糙,中间做出纵向凹槽用以捆绑器柄。

关于这个蝶形器,有“双鸟朝阳”、“双鸟舁日”等说法。河姆渡文化中,鸟的形象出现较多,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动感十足。联系之后良渚文化中的玉鸟、鸟纹以及越地青铜器中的众多鸟形装饰,可以说是开了后世鸟崇拜之先河。这个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象牙雕刻工艺水平,还反映了原始河姆渡人对鸟和太阳的崇拜(也有认为是凤凰崇拜),为研究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02

玉琮王:良渚文化的巅峰之作

玉琮王上的神人兽面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策展人很罕见地给玉琮王打了个侧光……”
前不久,经常拍摄良渚文物的摄影师李慧力发了一条朋友圈,说起自己去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拍良渚玉琮王的新体会。
“肯定是为了让普通观众能看清楚神人兽面纹而特意打的这个侧光,侧光让纹理突显,当一个观众从侧面路过的时候,就可以拍出‘良渚神人凝视’的效果。”
看到这一幕,你感受到王的凝视了吗?

(一)
被誉为“天下第一”琮的,就是这件良渚反山王陵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登上央视《国家宝藏》的国之重器,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出土时,它像枕头一样,正面放置,“枕”在墓主人的头部一侧。
这件玉琮,重达6.5千克。直槽上,雕琢了8幅火柴盒大小的完整神徽,神人的脸和冠帽、神兽的大眼睛和鼻子嘴巴,都用上了浅浮雕的技法,神人的上肢和神兽下肢,则用阴线刻划,极尽繁复,是良渚微雕的杰出作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量过,琮王身上神像的兽眼眼珠只有二三毫米。它是用什么工具钻刻的?
做动物考古的宋姝又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发现麻雀肢骨的截面直径约在1至3毫米,而雉肢骨的截面直径约4至10毫米,以桡骨和尺骨骨干的截面直径最小,而且最接近圆形。可能只有像麻雀这类小鸟的肢骨截面直径才比较接近兽眼的尺寸。但是,目前还不能确定就是用骨骼来钻刻的。也有人实验考古,用狗尾巴草进行小口径管钻,也可行。
玉琮王的发现,不得不说到反山的故事。
1986年,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江苏已经拿出了草鞋山遗址,上海有青浦福泉山遗址,浙江,良渚文化的命名地,怎么没花头?
这一年年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筹划。一切自然落到了史前室的5个人身上:牟永抗、王明达、杨楠、芮国耀、刘斌。牟先生是室主任。
老中青三代分头行动。王明达和杨楠在反山工地发掘,牟永抗带着刘斌和芮国耀在吴家埠工作站整理资料,写论文。他们约定,一旦发现良渚文化墓葬,整理工作立刻停止,大家一起投入发掘。
1986年5月8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进驻反山工地。5月9日,反山正式开始发掘。
发掘工作持续了十多天,挖了11座砖室墓,都是汉墓,良渚文化的墓葬影子也没见着。难道此处就只是汉代墓地?
5月19日晚,王明达在工地给大家开会,鼓励大家要坚信原来的判断,强调接下去拆除墓砖后,发掘深度会达120厘米左右,每下挖10厘米,一定要把各探方的平面铲光,辨别土质土色,特别要注意寻找墓口,必须在领队确认没有迹象后再继续下挖。
5月28日,汉墓的清理已经接近尾声。为慎重起见,王明达决定停止使用小锄头翻土,改用锋利的大平铲,一遍一遍,把地面铲得又平又光。傍晚,随着日光的移动,他们在平整的地面上仔细观察土质、土色的变化,终于在3号探方的中部,从大面积的灰黄土中辨认出一块灰褐色的斑土,也就是说,土坑的墓口,确认了,王明达清晰划出了长方形南北向的四边界线。
5月29日下午,王明达决定改用小铲,每下挖5厘米,就平整一次。半天时间,像蚂蚁搬家,他和文保员陈越南两个人只挖深了30厘米。又过了一天,已经下挖到90厘米了,仍没有看到任何遗物。是不是挖反了?如果挖反了,土再填回去也不能掩盖操作的失误。
5月31日下午2时多,乌云翻滚,要下雨了。王明达和大家商量着,准备收工。他站在1.6米高的隔梁上,指挥大家把探方里的松土赶快挑走,盖上塑料薄膜。这时,一直在清理的陈越南从深达1.1米的墓坑里爬了上来,他是绍兴人,指着墓坑里露出红色、白色的一块土说:“王老师,这个啥西?”王明达一看,有红的,还有白点。他从隔梁上直接跳下,跳到墓坑里——这样一跳,其实是违反考古工作规程的,但当时,王明达实在是太激动了。
蹲在坑里,再次观察这块土,印痕上同样留下一些玉粒和漆皮。陈越南递给他一把小铲,他不敢用,在装土的竹簸箕上折下一段竹片,顺着土块的边缘小心地剔去一小块土,又露出朱红色的漆皮和很多小玉粒。这就是后来编号为余反M12:1的嵌玉漆杯。
他又用竹签子来来回回剥墓坑,看到了白花花的颜色,那是玉的鸡骨白。这是后来编号为97号的玉琮,这件三节玉琮,因为口高,刚好剥剔到它的射口。这也是良渚古城遗址范围内第一件经科学考古发掘的玉琮。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反山12号墓,浙江省第一座良渚文化贵族大墓终于被发现了——出道即巅峰。
按照考古工作规程,确定了考古学单元之后,就给它们编号,作为出生证,原始记录,永不改变。因为反山一开始挖了11座东汉砖室墓,所以良渚第一座大墓编号为“余反M12”。墓主人被认为是良渚文化早期的一位王,也就是最著名的那位拥有玉琮王的“王中王”。
7月7日至10日,王明达在吴家埠工作站撰写完成《浙江余杭反山发现良渚文化重要墓地》(后刊登在《文物》1986年第10期)。10月4日全部墓葬清理完毕,10月10日全体考古人员撤离。
100天,王明达的体重从110斤降到了93斤。
再插播一则玉琮王的小八卦。
玉琮王重6.5千克,怎么来的?
在吴家埠工作站,王明达每天要买菜,称肉。虽然有磅秤,但被用来称煤饼了。另外还有一把杆秤,那天,王明达拿来称玉琮王,秤砣尽量放平——13斤!
(二)
反山墓地共清理出良渚文化时期墓葬共11座(M19和M21是这座土台中的残墓,属于良渚文化晚期,已遭破坏)。其中9座良渚文化早期高等级墓葬,南北两排,共出土1200多件(组)随葬品,其中玉器就有1100多件(组),占了九成,光种类就有三四十种。
反山王陵有三个最——已知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雕琢最精美的一处高等级墓地。还有一个最——反山12号墓是迄今发现良渚文化最高等级墓葬,如果以单件计算,随葬品数量多达658件,其中玉器以单件计共647件(不含玉粒和玉片)——几乎全是。
反山遗址的发现过程,至今依然是田野考古的经典。它创造了多个第一次。最厉害的一件事:纠正了过去认为良渚人是“平地掩埋”的认识,首次在野外确认了良渚文化墓葬存在棺椁,首次清理出良渚文化大型墓葬的棺椁葬具痕迹。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说明良渚人在5000年前就已经使用棺木类的葬具为“王”和王室成员办葬礼。
反山墓葬地营建规模之大、随葬品之丰厚、玉器之多而精,还没有任何一处良渚文化墓葬超过它,这不是最高等级的贵族“王陵”吗?
(三)
反山发掘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玉器上的复杂图案,是一种类似于饕餮的兽面纹。在反山12号墓的出土玉器中,人们首次在玉琮王上发现了完整的神人兽面像。
几乎所有玉器上都会刻上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像”,这个图案是良渚文化中细节表现最多的一个,几乎是良渚玉器唯一的主题。图案上部,是头戴“介”字形羽冠的人的形象,下部是圆圆的大眼睛、露出獠牙的猛兽的面目,下肢作蹲踞状,还有飞禽或猛兽(虎类)的利爪。神人加神兽的复合形象,或许就是良渚人心中神的样子,是良渚部族崇拜的神徽。从良渚早期到晚期,神像的造型几

03

越王者旨于阳剑:越国霸业的见证

越王者旨于阳剑是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也是越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这把剑出土于浙江省绍兴市,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代表性文物。剑身长55.5厘米,宽4.7厘米,剑格处镶嵌有绿松石,剑首有12道精细的同心圆纹。剑身刻有“越王者旨于阳”六个鸟篆文字,表明这把剑是越王勾践之子鼫与的佩剑。

这把剑的工艺精湛,保存完好,是研究越国青铜器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它也反映了越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实力和文化发展水平。作为越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这把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浙江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不仅展示了浙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中,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等待着每一位参观者去聆听、去感受。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浙江省博物馆,不妨仔细欣赏这些珍贵的文物,感受它们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相信你会被这些文物的精美工艺和深厚内涵所震撼,也会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