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芯片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革新之路
类器官芯片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革新之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团队在《Life Medicine》杂志上发表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类器官芯片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一突破有望加速类器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生物医学领域的新一轮创新。
什么是类器官芯片技术?
类器官芯片技术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方向之一。它融合了多个学科,可在体外模拟人体器官微环境,形成一种仿生的微生理系统。
具体来说,研究人员会在巴掌大小的芯片上,先“盖”出模拟人体环境的“房子”,再向其中引入相关细胞,就能部分模拟人体器官功能。这种技术能够持续跳动的“心脏”、有代谢功能的“肝脏”、会呼吸的“肺”等人体器官功能。
与传统的二维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相比,类器官芯片技术具有显著优势。它能够更准确地模拟人体器官的动态微环境,提供更真实的生理条件,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预测性。
技术突破与应用价值
秦建华团队此次发表的综述文章,重点介绍了类器官芯片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该技术通过整合类器官和芯片技术的优势,模拟近生理的组织微环境,指导干细胞行为和类器官形态发生,为疾病研究、药物测试和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在疾病研究方面,类器官芯片技术能够提供更接近人体真实环境的模型,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疾病发生机制。例如,该技术已被用于新冠感染模型研究和多器官损伤评估,为疫情防控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药物测试领域,类器官芯片技术具有革命性意义。据统计,目前新药研发速度远远跟不上疾病治疗需求,且失败率居高不下。单药研发成本高达20亿至30亿美元,从药物研发到获批平均需要10至15年。类器官芯片技术能够提供更贴近人体生理环境的体外模型,从而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疾病治疗效率。
此外,该技术在再生医学领域也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模拟人体器官的生长发育过程,研究人员能够探索器官发育的调控机制,为未来创造具有人体功能的替代器官奠定基础。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类器官芯片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但要实现广泛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实现高仿真模拟、如何将“实验室有效”推进到“临床有效”等问题仍待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干细胞与器官发育、器官功能重塑、器官交互作用等多个方面,需要在微生理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
专家认为,通过生物学、工程学、医学、药学和信息学等学科的高效融合,有望建立更高仿真度的人体微生理系统。这将提升我国重大疾病研究和新药研发的原始创新能力,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秦建华表示:“当前生物医学研究正迈入一个新时代,器官芯片与微生理系统不仅拓展了疾病研究的边界,还有可能推动未来药物开发、精准医疗和动物实验替代技术的革新。如今,我们站在科学与应用的交汇点,共同探索这一革新性生物技术的无限可能,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