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村:一个传承百年的文化古村
书院村:一个传承百年的文化古村
时光如墨,染黄了曾经的黛瓦粉墙;时光如刀,削平了曾经的雕梁画栋。一个深藏在崂山深处的村庄,即使经过数百年风雨的漂洗,依然泛着传统文化的光泽,散发着让人迷醉的幽幽书香——这里是崂山区北宅街道的书院村。
早期书院小学资料图。
据《书院村志》记载,书院村始建于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迄今约有500年历史。如今,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谨守前人“耕读传家”的古训,深厚的人文底蕴积淀,成就了这座历史古村的独特韵味。
三树堂复原图。
“书院村”名副其实有渊源
书院村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里处于崂山南天门西麓,两支山脉弯曲环围,至谷中突然隆起,恰似天工雕成“龙”“虎”,镇守谷口,俗称龙虎地。民间流传,当年蓝氏五世祖、曾任明朝左佥都御史、南京刑部右侍郎的蓝章专门请人来看风水,风水先生说:“此地九龙九盘山,有九个山头,在这里立茔地,能出九代官。”这种说法虽然具有浓厚的民间演义色彩,但是,蓝章之后,蓝田、蓝再茂、蓝润、蓝涺、蓝启延等人才辈出,却是有史料记载的。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蓝章辞官回乡,建华阳书院,教族中子弟读书。嘉靖四年(1525年)十一月,蓝章逝世,次年葬于灰牛石山原,即如今的书院村。嘉靖十二年,朝廷为蓝章敕赐兆茔,蓝章墓遂迁葬于即墨,而当时的看墓人仍居于此,原茔地也被称作“南茔”,“南茔”这个村名记载着这段历史,一直沿用了数百年。
1934年沈鸿烈路经“南茔村”,见谷内山光灵秀,草木葳蕤,又得知南茔是当年蓝氏隐居的读书楼,遂将村名改为“书院”。
用“三棵树”育人兴起文教
“耕读传家久,读书继世长。”书院村自古书香文化源远流长,著名的“三树堂”就位于这里。
“三树堂”的建立者为蓝涺。蓝涺,字澄海,为蓝氏十世孙,明崇祯十四年中武进士。据说蓝涺少时聪明,相貌魁梧,说话声音洪亮。二十五岁入武校,第二年得乡举,二十八岁成进士,被授为南京金陵卫守备。历任神威营坐都司,多次率军平定乱军,屡获奇功,被封为昭勇将军。
明朝灭亡后,蓝涺四次拒绝清朝征召,在南天门西麓峪中起石楼三楹隐居。蓝涺特别喜好经书字画,决定潜心求学,并将此楼取名“三树堂”。“三树堂”这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取自管子的“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三树堂”又称为“读书楼”,晚年的蓝涺在此以书画经籍自娱终老,并著有《射法》一卷,可惜今已不存。
书院村没有辜负蓝氏盛名和村名雅韵,为当地的人才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书院村志》记载,民国初年,蓝氏家族在“三树堂”办起了私塾。三树堂正殿东间祭祀,西间为课堂。第一任教师是蓝庶堂,学生三四十人,采用复式教学,附近不少村庄的子弟前来求学。作为蓝氏私塾学堂,不仅教本家子弟学文识字,同时也会兼收邻村学生,弘扬国学,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书院文脉不断未来可期
从启蒙到逐步深化,从私塾到公立小学。新中国成立后,蓝氏私塾“三树堂”改作校舍,成立公立小学,并起名为书院小学。直到1975年新的书院小学建成,“三树堂”从此结束了它的使命。
诗书继世,世代流传。当年学堂的书痕墨迹已淹没在历史变迁之中,但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村风却世代流传。据村里的老人回忆,这个小村庄里清代有三个秀才。近些年,这个仅有两百来户人家的村庄,就出了40多个教师。现在,在书院幼儿园中同样挺立着三棵松树,作为蓝氏祖辈树人遗风的象征,继续影响着后人。
如今的书院村,群山环绕,草木茂盛,空气清新。凡是到访这里的人都确认,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小小的书院村就像崂山的一个缩影。崂山人都爱说:“千难万难,不离崂山。”不但因为这里风景如画,更因为这里民风淳朴,赓续文化书香,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