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国门鞭春牛:千年民俗的现代传承
北京建国门鞭春牛:千年民俗的现代传承
2025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正值乙巳蛇年的立春之日。一大早,北京古观象台城墙下就洋溢着喜庆热烈的气氛。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在这里举办第十八届乙巳蛇年立春文化节,现场再现古老的“鞭打春牛”仪式,宣告春天的到来。
鞭春牛:千年民俗的文化传承
“鞭春牛”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东夷族首领少暤时期。相传,东夷族在首领少暤的带领下迁居黄河下游,从游牧改为耕作。句芒作为少暤之子,负责管理农耕事务。在确认春天来临准备播种时,发现犁田的老牛仍在冬眠。有人建议用抽打的方式唤醒老牛,但句芒认为牛是人类的帮手,不能虐待。于是,他让人捏制泥牛,通过抽打泥牛的声音来唤醒真正的耕牛。这种做法逐渐演变成一种习俗,被后人传承下来。
在周代,立春之日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人们沿袭句芒的办法,制作真牛大小的泥牛,鞭之以督春耕。到了汉代,这一习俗已经相当流行,《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立春之日,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唐宋时期,鞭春牛的仪式在全国上下同时进行,更为盛行。春牛被打碎后,人们争抢落下的土块带回家,或放于田中或置于牲圈,讨个吉利。
清朝时,春牛的制作工艺更加精良,出现了竹木骨架的纸牛,牛肚里还会放入五谷或小牛犊。春牛的形象与做工也非常讲究:牛身涂以代表五方之色的五彩;牛高四尺,象征春夏秋冬;牛长八尺,寓意八个节气;牛尾一尺二寸,代表十二个月份等等。这些细节无不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现代传承: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上午9点半,建国门街道第十八届立春文化节在北京古观象台盛大举行。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一进入会场,便能看到以传统立春元素为主题的布置,红灯笼高高挂起、风车随风转动、春字贴画剪纸点缀其间,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诗意盎然的春日世界。
活动开始前,一段特别录制的喊春视频率先亮相。视频中,建国门的“春姑娘”与“牛童”组成的喊春队伍脚步遍及街道,历史悠久的智化寺、守护城市洁净的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护民平安的金宝街消防救援站、温馨和谐的外交部街社区,直至繁忙而有序的北京站。每到一处,小朋友们总是满怀热情地递上福包,送出新春祝福。
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声,“牛童”和“春姑娘”们组成的喊春队伍从建国门彩虹桥出发,一路欢歌笑语,向着古观象台前行。“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开口笑”,稚嫩的童音清脆悦耳,为人们带来了春的讯息,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随后,北京古观象台台长宣布立春吉时,宣告新的一年开启。
精彩的开场舞后,民俗专家刘惠民登台,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着立春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引领现场观众穿越时光长河,共同领略古人对自然节气的智慧感悟。
为春牛点睛是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刘惠民的指导下,三位鞭春人各打三鞭,“春姑娘”打出第十鞭,寓意着驱赶冬寒、迎接春天,预示着新一年的丰收与吉祥。随后,“春姑娘”“牛童”们将牛肚中的福袋掏出,嘉宾们上台抛洒福袋,将福气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除了传统仪式,现场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摊位。老字号非遗产品展销区内,吴裕泰的茶香四溢,同仁堂的中医药文化历经350余年薪火相传,工美旗下的各类工艺品尽显匠心,北京市珐琅厂的景泰蓝制品光彩夺目,龙顺成的硬木家具庄重典雅……市民们不仅可以在现场近距离欣赏传统手工艺之美,还能直接购买到各式各样的经典非遗产品。
春日福礼兑换区同样精彩纷呈,嫩绿的春茶飘散着清新香气,精美的簪花灵动雅致,春饼、春糕、春糖不仅是美食,更寄托着人们对新春的美好祈愿。互动游戏体验区人气爆棚,“好运古铜钱”“财运滚滚球”“时来运转上上签”等趣味游戏,让参与者在欢笑中感受着节日的喜庆与祝福。
最为吸引眼球的应属集章打卡活动,建国门街道将精心设计的“二十四节气”原创表情包定制成独特印章,并将印章分散布置在各个活动区域,人们穿梭打卡,沉浸式体验节气文化的独特魅力。
今年,建国门街道还将推出“穿越四季·品味节气”二十四节气文化雅集系列活动,涵盖文化讲座、民俗体验、美食品鉴、朗诵演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节气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春之日打春牛,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一些地区的立春民俗活动中,人们又扬起了象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鞭子”。在春天降临的时刻,“打春”打出的是欢腾与喜悦,吉祥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