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良法”驱动人参果增产提质 筑牢产业发展坚实基础
“三良法”驱动人参果增产提质 筑牢产业发展坚实基础
近年来,云南省石林县作为人参果的核心产区,通过实施“三良法”(良种、良苗、良技)战略,推动人参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解决了品种单一、种苗退化等问题,还构建了完整的栽培技术体系,为产业增产提质提供了坚实保障。
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一直围绕石林人参果“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和需求,坚持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把良种、良苗、良技“三良法”作为推进石林人参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人参果产业一体化发展上,聚焦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强质量、树品牌,不断提高人参果生产发展能力,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育良种,打造产业“芯片”硬核力
国内人参果的品种资源很少,主要以早期引进的品种为基础,在各地进行栽培后,筛选出表型各异的一些品种(系),没有统一的命名,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没有正式鉴定登记的人参果品种。当前,在云南种植的水果型品种“圆果2号”与菜果兼用型品种“大紫”,是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石林彝族自治县经济作物站通过多年田间筛选出来的,但尚未获得品种鉴定登记。“圆果2号”种植推广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 95% 以上,“大紫”只有零星种植,品种非常单一,人参果生产中缺乏高产、高抗、优质等特性的多样化优良品种。长期以来,农户自留种自繁自用的用种模式还占较大比例,加上育苗企业缺乏核心苗源及提纯复壮的健康种苗,繁苗生产过程缺乏规范化标准,培育出的种苗参差不齐,导致优质人参果健康种苗产能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种植农户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严重制约了产业健康地发展。
“农以种为先”,良种就是农业的“芯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为解决品种单一、缺乏高产高抗优良品种问题,持续推进人参果新品种选育,培育优质、高产、高抗及符合大众消费口味的人参果种质是人参果栽培的迫切要求。2017年,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石林彝族自治县经济作物站在国内首次开展人参果杂交育种试验,目前已筛选出上百份人参果优良种质资源,部分材料已经过多代多点试验,特性优异且稳定,正准备鉴定登记形成品种。2021年又首次将筛选出的人参果种子搭载神舟十三号太空飞船进行诱变育种,目前,正在进行太空种子种植筛选试验。
繁良苗,为产业良性发展筑牢基础
病毒侵染是导致人参果品种退化,大幅度减产,品质变劣的主要原因。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率先在石林西街口镇开展人参果种苗脱毒技术研究,探索高效育苗新技术,建立完善的人参果脱毒种苗繁育技术体系。研发的“两步法培养人参果脱毒组培苗的方法”和“人参果脱毒苗绿枝扦插育苗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参果的病毒病、品种混杂及种苗退化等难题。
多年来,指导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开展人参果脱毒种苗繁育技术示范应用,建立规范化的脱毒种苗繁育基地,提高脱毒种苗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快健康优质脱毒种苗的繁育和推广应用。支撑企业、合作社累计繁育推广脱毒种苗2.01亿株,脱毒种苗覆盖面积25.13万亩,实现亩增产率30%~65%,亩均增收2800元以上,有效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推良法,为高效优势产业保驾护航
云南省内多地人参果种植多为农户自发而为,农户科技意识不强,在生产凭经验或模仿周边农户,种植管理非常粗放,缺乏系统专业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缺乏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和技术推广,科技和资金投入不足,农户种植水平较低,产业处于低质量发展。
构建高效优质栽培技术体系是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根据人参果栽培特性和生产现状,从优良品种、优质脱毒种苗、促早栽培、整形修枝、节水节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高效优质生产方面综合考虑,集成“人参果脱毒种苗+多枝蔓整形匍匐栽培(或单双枝蔓搭架引蔓栽培)+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控”的技术体系,扶持一批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人参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集中连片建设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实现辐射带动作用。先后完成了“人参果优质丰产集成技术示范”、“人参果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等项目,在省内各地州、甘肃民勤等技术应用累计 55.87 万亩,实现产值 17.71 亿元,推动人参果的可持续种植发展,加快人参果规模化、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