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璀璨变成污染:香港夜景背后的环保之困
当璀璨变成污染:香港夜景背后的环保之困
最近,一则消息在国际天文界引发热议:某知名天文杂志将香港夜景作为光污染的典型案例刊登于封面。这不仅让香港这座“不夜城”再次成为焦点,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照明与环境保护之间平衡的深度思考。
香港的夜景被誉为“世界三大夜景”之一,其魅力毋庸置疑。从太平山顶俯瞰,维多利亚港两岸灯火辉煌,中环摩天轮的灯光倒映在水面上,构成了一幅流光溢彩的都市画卷。然而,这份璀璨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光污染问题。
光污染,这个看似陌生的词,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不仅影响着天文观测,更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研究表明,过度的夜间照明会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增加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对动植物而言,光污染同样致命。它会扰乱鸟类的迁徙路线,影响昆虫的繁殖行为,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面对日益严重的光污染问题,香港特区政府并非无动于衷。2016年,政府推出了《户外灯光约章》,鼓励商户和机构在晚上11点后关闭不必要的户外灯光。2023年,约章进一步优化,要求参与机构提前至晚上10点关闭动态灯光装置。然而,这一自愿性质的约章效果并不理想。据统计,尽管有约5200个机构参与,但仍有不少于100个参与者因未遵守承诺而被剔除。环境署每年接到的光污染投诉多达数百宗,其中约六成与装饰和广告灯光有关。
事实上,香港的光污染问题早已引起国际关注。2016年发布的《世界人工夜间天空亮度图集》显示,香港是全球光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在光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夜空亮度甚至达到自然水平的1000倍以上。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专家建议香港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制定专门的光污染控制条例。例如,台湾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光污染防治法》,对户外照明的亮度、照射方向等作出明确规定。美国的洛杉矶市也通过了严格的照明控制条例,要求所有户外照明必须向下照射,减少对夜空的污染。
在平衡城市夜景与环境保护方面,一些城市已经做出了积极尝试。新加坡通过智能照明系统,根据实际需要调节街道照明亮度;德国的许多城市则采用“黑天空友好”认证的灯具,确保光线不会向上散射,减少对夜空的影响。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夜景之美早已成为城市名片。但真正的美丽不应以牺牲环境和健康为代价。我们期待香港能尽快出台更有力的光污染控制措施,在保持城市魅力的同时,还市民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