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成为束缚:父母控制欲的破解之道
当“爱”成为束缚:父母控制欲的破解之道
“我已经33岁了,为什么还要过着被父母安排的生活?”小谭无奈地感慨道。每天下班回家,迎接他的不是温暖的拥抱,而是父母对他的饮食、出行甚至游戏时间的严格管控。在他父母眼中,小谭似乎永远长不大,即便已经三十多岁,仍然需要被“照顾”。
这不是个案。在小红书上,只要输入“30岁了还被”,相关搜索就会指向“被父母控制”。这种现象已经不仅仅是一小部分人的困扰,而是成为了许多中年人共同的烦恼。
研究表明,父母的过度控制欲,正在悄悄伤害着下一代。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有两种形式: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其中,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采用控制性、操纵性的方式入侵孩子的内心世界,抑制孩子的心理自主,迫使孩子顺从父母的要求。这种控制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影响其自我价值感的建立。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的心理控制会导致孩子出现以下问题:
- 自控力差:只有在父母监督下才能表现良好,一旦失去监督就可能放纵自己
- 过度焦虑:尤其在考试前,担心达不到父母的期望
- 逆反心理严重:处处与父母作对,故意违背父母的意愿
- 缺乏自信:长期在父母的控制下,难以建立独立的自我
- 情感发展受阻:可能影响成年后的恋爱和婚姻关系
那么,如何克服父母的控制欲,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呢?
家庭教育专家钱志亮教授建议,父母要学会“闭嘴”。他指出,家长说得越多,孩子反而越不听话,亲子之间的矛盾更多,距离越来越远。在恰当的时候,学会闭嘴,也是一种智慧,对亲子关系、孩子的成长发展更有利。
同时,父母需要区分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行为控制是一种积极的、指导性的、非侵入式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习惯。而心理控制则是一种消极的、压力式的、侵入式的教养方式,会损害孩子的自主感和能力感。父母应该通过设立规则、询问监督等方式进行行为控制,而不是通过爱的收回、引发内疚或权威专断等心理控制手段来约束孩子。
此外,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服从。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游戏培养其规则意识;孩子上学后,父母要耐心倾听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之商讨,让孩子参与制订自己的行为规则。
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父母的爱应该是支持性的,而不是控制性的。只有建立起健康平等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中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担当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