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黄金分割”法看宋画小品的构图
用“黄金分割”法看宋画小品的构图
“黄金分割”这一美学概念源自古希腊,但在中国宋代绘画中,我们也能发现类似的构图规律。本文通过分析多幅宋画小品,探讨了“黄金分割”在宋代绘画中的应用,以及这种构图方式如何创造出和谐的视觉效果。
“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分割为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比值为0.618,这种比例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美感。当然,根据记载,最早明确提出“黄金分割”的并不是中国人,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有关“黄金分割”最早论著。
那么我们中国人有没有黄金分割呢?今天我们就从宋画小品中寻找答案。
在摄影和绘画中寻找黄金分割点的位置,通常使用两种方法,分别是:
我们选用第二种方法来观察宋画小品,这种方法俗称“三三法”。
首先我们来看李迪的《红芙蓉图》,用“三三法”分割好之后,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左边的主花就在最左的黄金分割线上,而右上的次花则正好在黄金分割点的附近。
《红芙蓉图》的姊妹篇《白芙蓉图》也是一样,只是主花和次花交换了位置。
再来看《碧桃图》,它的白色桃花是纵势的,恰好在左边黄金分割线的附近,粉红色桃花的主体部分则恰好在右下的黄金分割点上。
卫晟的《写生紫薇图》同样也是如此,主体的花簇在右上的黄金分割点上,左侧稀疏的次要花簇在左侧的黄金分割点和线上。
再来看一组以鸟为主物体的宋画小品。
宋 赵佶 《桃鸠图》
宋 李安忠 竹鸠图
宋 佚名 梨花鹦鹉图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鸟基本都处于左侧黄金分割线的位置,画得稍小的鸟,更是接近或者就处于黄金分割点。
宋 佚名 鹡鸰荷叶图
构图相对来说更偏险绝的《鹡鸰荷叶图》,作为画面主物体的鹡鸰鸟,它仍然处于黄金分割点的附近。
“三三法”在山水画中也有体现,但按照传统的叫法,唤作:“两密一疏”。
倪瓒 安处斋图 局部
山水画中,如有三棵临近的树,通常会再用“两密一疏”的方法来排布,中间的那棵树通常就处在或者临近“黄金分割”的位置。
在书法中,好看的笔划排列除了均匀之外,非均匀排布的点划通常也是如此。
均衡的排布,有秩序的美感
非均衡的、两密一疏的接近黄金分割法的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