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吃面条的寓意:祈福纳吉与文化传承
正月初七吃面条的寓意:祈福纳吉与文化传承
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人日节”,这一天有吃面条的习俗。面条作为中国人餐桌上的常见食物,不仅美味可口,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让我们一起探索正月初七吃面条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故事。
正月初七吃面条的寓意
正月初七在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被称为“人节”。传说中,女娲从正月初一开始创造世间万物,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为“人日节”或“人胜节”。汉族人民在这一天吃面条,不仅表现了对“人”本身的尊重,也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庆祝“人日”祈福平安的美好愿景。
面条的象征意义
老人吃面象征健康长寿:民间认为正月初七吃面寓意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阻止时间流逝,让时光停留,可让家人长寿。这体现了中国人对家人朋友美好祝愿的浪漫情怀,希望家人可以陪伴更久。
小孩吃面象征事事顺意:在民间谓之“栓小人儿”。对于小孩子来说,吃面条既是长长远远的象征,又有健康长寿的祈福。汤水里,尽是父母们浓浓的心意和深深的亲情。
正月初七吃面条的来历
在中国传说中,女娲创造苍生,顺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即正月初七。汉东方朔《占书》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
正月初七吃面条的寓意
正月流传下来的饮食习惯有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吃面条,寓意生活顺顺利利。在正月的饮食习惯当中,它是有一定说法的,而大部分地方初七这天有吃面条的习俗,它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那么就要吃面条。
从面条的外形来看它是条状的,吃面条的吉祥寓意是分什么时候吃,过生日的时候有长寿的寓意;祝福新生儿长命百岁的象征。此习俗慢慢延续、演化,因此来碗“长寿面”就成为生日之餐的必备品了。遇到事情的时候吃有要办事顺利的寓意等。面条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物,它起源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中国东汉年间巳存记载,至今超过一千九百年。
在新年这么喜庆的氛围当中,吃面条的寓意是极佳的,面条的这种样子,使人的联想“因势赋形”,把面与生日、寿诞联系起来。按风俗礼仪,过生日贺诞辰吃长寿面。为什么过生日要吃面?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中也有说:“必食汤饼者,则世欲所谓‘长寿’面也。”
因为面的形状“长瘦”,在谐音中寓意“长寿”。面条也就成为讨口彩的最佳食品。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人们认为寿命长短与人中长短有关,人中长短取决于面孔长短,而面条正暗合“面长”,长寿面由此而来。
吃面也要看体质
吃面不能受习惯影响,而是要根据季节、体质来吃,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保证健康。
平时应酬较多的人,喝酒后最宜吃碗阳春面,不仅解酒,还能起到养胃补身的功效。而且由于阳春面口味清淡,老年人和儿童都适合吃。
兰州拉面的做法有其地域性的原因,牛肉补气,有驱风寒之功能,又佐以生葱、生蒜、香菜等调味,味重油多,所以有滋阴补肾、强身壮体之功效,比较适合体弱、气喘的人食用,能起到抗疲劳的作用,冬天是吃兰州拉面最好的季节。
炸酱面是老北京富有特色的食物之一,由菜码、炸酱拌面条而成,营养搭配十分合理。
刀削面由于制作工艺的差别,面较硬且不易消化,所以青年人可以多尝试,而老年人就不该多吃了。而且吃刀削面时,可以不采取传统的酱料,加一些鸡丝、肉丝、青椒丝和胡萝卜丝,会均衡营养。秋冬季也可放些黄瓜丝和萝卜丝,黄瓜有败火的功效,而萝卜可止咳平喘、缓解干燥。
本文原文来自农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