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些食品中的“隐形糖”正在悄悄危害你的健康
警惕!这些食品中的“隐形糖”正在悄悄危害你的健康
“隐形糖”就在我们身边,它们悄悄潜伏在各种看似健康的食品中,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健康。这些“隐形糖”就是添加糖,它们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被人为添加,虽然让食物更美味,但过量摄入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
什么是添加糖?
添加糖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的糖,如白砂糖、红糖、玉米糖浆、糖蜜、蜂蜜、浓缩果汁和葡萄糖等,但不包括天然含糖食物如水果、牛奶和蔬菜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隐藏的添加糖在哪里?
焙烤食品
面包、饼干、糕点等焙烤食品是添加糖的重灾区。即使是一些咸味的糕点,含糖量也通常在20%左右。市面上流行的“0卡0糖食品”虽然不额外添加蔗糖,但往往会使用其他甜味剂,如木糖醇,每克也会产生2.4kcal的能量。此外,食品中还可能添加增稠剂、稳定剂等,这些成分本质上也是糖类。
饮料饮品
碳酸饮料、果汁、茶饮料、乳饮料等饮品的含糖量惊人。一瓶500ml的可乐含糖量约50g,而市面上流行的果汁、果茶等“健康饮料”,本质上也是含糖饮料。即使是酸奶,其碳水化合物含量也远超牛奶本身的乳糖含量,普通风味酸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都在10%以上。
酱料调味品
番茄酱、沙拉酱、辣椒酱、烧烤酱等各种酱料中都含有不少糖分。例如,胡椒酱每100g约含糖18g,蚝油每100g含糖量可达20g以上。这些调味品在提升美味的同时,也悄悄增加了我们的糖分摄入。
冲调食品
核桃粉、芝麻糊、燕麦片等冲调食品也是添加糖的“大户”。为了改善口感,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添加大量糖分,某些商品还会加入淀粉、糊精等增稠剂,导致食用后血糖飙升。
果干果脯
水果干在制作过程中,水果水分减少导致糖分浓缩,同时商家还会添加大量糖来保持果干的松软口感。例如,葡萄干的含糖量是新鲜葡萄的4-6倍,而山楂制品为了中和酸味,主要原料就是糖。这类食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通常在70%以上。
加工肉类
即使是肉类加工食品,也可能是隐藏的含糖大户。例如,五香牛肉干每100g含糖量高达36g,而这些糖分往往被咸味所掩盖,不易被察觉。
如何识别食品标签中的添加糖?
配料表:配料表中的成分按含量从多到少排列。如果糖类成分(如白砂糖、玉米糖浆等)排在前几位,说明该食品含糖量较高。
营养成分表:关注“添加糖”含量,而不是“总糖”。总糖包括天然糖和添加糖,而我们真正需要控制的是添加糖。
“0蔗糖”不等于无糖:有些产品标榜“0蔗糖”,但可能添加了其他类型的糖,如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等。需要仔细查看配料表确认。
营养素参考值(NRV):营养成分表中会标注添加糖的NRV%,表示该食品中添加糖含量占健康成年人一天推荐摄入量的比重。
实用建议
选择低糖食品:优先选择天然食材,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在选购包装食品时,仔细阅读食品标签,选择添加糖含量低的产品。
控制摄入量:即使是低糖食品,也要注意食用量。例如,一些“低糖”饮料虽然单瓶含糖量不高,但如果大量饮用,糖分摄入也会超标。
培养健康饮食习惯:逐渐减少对甜味的依赖,尝试用其他香料(如肉桂、香草等)替代糖分,增加食物的风味。
自制食品:尽可能自己烹饪,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食材的含糖量。
关注儿童饮食:儿童对糖分的耐受度更低,需要特别注意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避免影响其生长发育。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控制添加糖的摄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记住,减少添加糖的摄入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甜味,而是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享受健康的同时也能兼顾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