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监局发布警示:自制药酒存风险,这些安全隐患需警惕
安康市监局发布警示:自制药酒存风险,这些安全隐患需警惕
近日,安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食品安全风险提示,明确指出个人不应随意使用药材自制药酒,特别是内服性药酒。这一警示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因饮用自制药酒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暴露出自制药酒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惊心的中毒案例
2023年5月,温州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自制药酒中毒事件。一位名叫巩先生的市民在品尝自己新酿制的药酒后,与三位朋友相继出现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等症状。病情最重的巩先生甚至需要依靠ECMO维持生命,其心脏受损严重,预后情况不容乐观。经检测,导致中毒的药酒中含有剧毒的乌头碱成分。
无独有偶,2018年重庆一场生日宴上,一家15人因饮用自制药酒送医,其中5人不幸身亡;2021年,深圳一市民饮用自制乌头泡酒后中毒进ICU;2024年,浙江一52岁男子因饮用二两自制药酒后出现全身发麻、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无不揭示出自制药酒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
安全隐患从何而来
自制药酒之所以存在如此高的风险,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药材识别困难:中药材品种繁多,很多有毒的药材与无毒药材外观极为相似,普通市民很难准确区分。例如,三七和土三七虽然外观几乎一样,但土三七含有毒性,误用可能导致肝损伤。
剂量控制不当:中医讲究“一人一方”,需要根据个人体质、脉象等开具合适的药方。而自制药酒往往缺乏专业指导,容易出现剂量过大或配伍不当的情况。以乌头碱为例,口服纯乌头碱0.2毫克即可中毒,3-5毫克可致死,如此窄的安全窗使得剂量控制尤为重要。
制作工艺不规范:正确的制作工艺对药酒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比如,乌头类药材需要充分煎煮以破坏其毒性,而一些市民在制作时可能因为浸泡时间不足或方法不当,导致药材中的有毒成分未被有效去除。
个体差异忽视:药酒并非人人适宜。对酒有禁忌的人、肝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孕妇等特殊人群如果饮用,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
如何安全饮用
面对自制药酒的诸多风险,我们该如何在追求养生的同时保障安全呢?
专业指导不可少:如果确实需要自制药酒,一定要在具有资质的中医师指导下完成,合理选用药材,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保留采购凭证。
谨慎选择药材:避免使用有毒性的药材,如马钱子、川乌、草乌等。即便是常用药材,也要确保其来源可靠,最好选择经过炮制的制成品。
适量饮用是关键:药酒虽好,但不可贪杯。饮用量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切不可随意豪饮。同时要注意,药酒并非普通饮品,不能当作日常饮料饮用。
注意储存安全:应使用陶瓷、玻璃等非金属容器储存,避免化学反应。储存时要密封良好,放置在阴凉处。
提高风险意识:一旦出现恶心、眩晕、胸闷、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饮用,并及时就医。必要时采取催吐等措施,减少毒素吸收。
选购渠道要正规:如果选择购买药酒,应到持有有效《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购买,不购买无标识或标识不明的药酒。
自制药酒虽然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式,但其背后的风险不容忽视。在追求健康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安全,遵循专业建议,科学饮用。毕竟,养生的目的是为了健康,而不是给身体带来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