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里的特殊年味:一封家书抵万金
军营里的特殊年味:一封家书抵万金
春节前夕,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家书”。这些信件来自正在休假的连长王强,他在信中不仅向战友们问好,还特别叮嘱连队干部要照顾好受伤的战士小刘。
“一定让他先把伤养好,等我休假回来,专门带他补训。”这封信让小刘眼眶泛红:“没想到连长如此用心,这么小的事都记在心上。这是今年春节我收到的最好礼物!”
在外人员给连队写“家书”,是“硬骨头六连”的一个传统。连队工作任务繁重,官兵经常处于动散状态。为此,他们发动在外人员坚持给连队写信,既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也便于加强教育管理。特别在新春佳节,连队收到的信会更多。如今,这些纸质或电子版的“家书”,已成为连队官兵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
在该连展览馆,一摞摞整齐码放的“家书”见证了连队的发展历程。其中,有一封来自二级上士周锋鹏的信格外引人注目。作为连队狙击专业教练员,周锋鹏曾在国际军事比赛中夺得冠军。他在信中写道:“每一名优秀的狙击手,都要做一颗会思考的‘子弹’。狙击与下棋的共通之处,都是为了发起制胜一击。而不同之处在于,最佳时机对狙击手来说,往往只出现一次。”
周锋鹏对射击精度的追求近乎痴迷,从他撰写的图文并茂教案便可窥见一斑——一条条曲线,精准记录着不同气象、不同能见度、不同风速对弹道的影响。他梳理总结的训法被充实优化,推动连队射击成绩提升。
在一摞信的最上方,有一封近期寄来的信,寄信人叫骆开文。“他曾是连队的一名班长,去年被保送入学。”高指导员告诉记者。“带兵不是简单复制昨天的我,而是努力塑造明天的他。”在信中,骆开文与战友们分享了自己的带兵心得。
很多官兵和骆开文一样,尽管离开六连,但依然关注着连队的建设发展,他们的一封封“家书”成为连队的宝贵精神财富。
“走进六连门,就是六连人;铭刻六连魂,时刻不忘本。”在与大家交流时,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将六连的好传统发扬光大。
在该连有一面荣誉墙,上面悬挂着连队各个时期获得的奖状和牌匾。荣誉墙的右下角,有一块留白。“这块空白,是专门留给六连下一个荣誉的。”高指导员解释说,六连党支部研究认为,必须强化时时“归零”意识,激励全连官兵再接再厉,争创新的荣誉。
“硬骨头六连”到底硬在哪儿?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但从这一封封“家书”里,记者找到了一些答案。
在联勤保障部队某汽车团某营,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联创作比赛正在火热进行。官兵们挥毫泼墨,创作出一幅幅充满军营特色的春联。
“打起行囊远赴千里,紧握方向永不偏航;众志成城重新出发,艰苦奋斗再建新家。”这副春联赢得了现场热烈掌声。两年前,该营整建制移防,官兵们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自己动手修缮营区,最终工程费用比预期节约了近一半。
“学理论重实践,新兵无畏自信自立勇登攀;搭平台强能力,老兵不老重整行装启新程。”另一副春联则展现了官兵们在军营的成长和进步。新兵小龙从刚入伍时的不适应到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老兵李浩从炊事员转型为汽车班班长,他们的故事正是军营新气象的生动写照。
“物资油料伤员,车轮子滚滚向前夯实保障基石;侦察警戒投送,无人机精准支援砥砺打赢利刃。”最后一副春联聚焦新质战斗力生成。2024年,该营以无人机保障研究为重点,探索汽车运输分队无人化运输投送保障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这些春联不仅是节日的装饰,更是军营新气象的生动体现。它们展现了官兵们的精气神和营队的新变化,让军营里的年味儿别具一格。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习惯了用手机、电脑与家人保持联系。但在这个春节,不妨拿起笔,给家人写一封充满爱意的家书。或许,这封信将成为他们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