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实践
榜样教育: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实践
从63%到85%:一个大学项目的启示
2023年春季,美国迈阿密大学启动了一项名为“公民协同”的创新项目。该项目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跨政治信仰的深度讨论,旨在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短短一年时间,参与该项目的学生投票率从63%显著提升至85%,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项目的效果,更揭示了榜样教育在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巨大潜力。
三维度选树榜样: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
在国内,许多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榜样教育的新模式。例如,常州工学院从学生、教师、校友三个维度选树典型,打造全方位的榜样教育体系。
在学生层面,学校从学习、学科竞赛、社会工作等方面选树优秀典型。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的学子,他们的事迹被广泛宣传,成为激励同龄人的鲜活教材。
在教师层面,学校注重选树科研、教学、班级工作等方面的先进典型。通过组织优秀教师经验分享会,不仅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在校友层面,学校积极联系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邀请他们回校分享人生经历。企业家、技术先锋、先进工作者等校友的故事,为在校生提供了人生规划的参考,激发了他们追求卓越的动力。
创新教育模式:让榜样力量触手可及
为了使榜样教育更具实效,高校不断创新教育模式,让榜样力量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一方面,学校通过组织榜样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优秀校友生涯规划指导等活动,搭建起学生与榜样的直接交流平台。同时,利用校园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将榜样事迹广泛传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随时随地接触到榜样的故事。
另一方面,学校还注重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邀请校内高层次人才、教学名师开展科研教学经验分享,鼓励优秀辅导员分享学生工作经验。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了追求卓越的精神。
应对数字时代挑战:培养理性公民
在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的普及为公民参与提供了新渠道,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极化现象的挑战。根据拉德格斯大学的研究,社交媒体的算法往往会向用户推送与其已有观点一致的信息,加剧了不同观点之间的隔阂。
面对这一挑战,大学需要帮助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保持批判性思维。通过开设媒体素养课程、组织多元观点讨论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别真伪,形成独立判断。
全员全程全方位:构建榜样教育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榜样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需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格局。
学校应将榜样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课堂教育到校园文化,从线上活动到线下实践,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同时,注重发挥家庭、社会的协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努力,榜样教育正在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工具。它不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激发了他们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动力。在新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优秀的青年在榜样的引领下茁壮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