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新动向:打造未来之城
成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新动向:打造未来之城
成都正在全力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通过提升公共服务、丰富成长空间和优化发展环境,致力于为全市儿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近期,成都市发布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并开展了多项特色活动如“蓉城幸福家·儿童友好义集”。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儿童的生活质量,也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龄友好,成都经验获国家推广
2024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成都市金牛区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经验成功入选。
金牛区营门口街道花照壁社区打造的全龄友好公共空间,通过建设2公里儿童友好慢行步道,串联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幼儿园、学校、党群服务中心、居民院落等空间,改造6处7000平方米社区公共空间,增设健身、营养厨房、手工坊等助老适老服务,让老年人休憩健身的同时,实现“15分钟遛娃”。
该项目坚持“儿童事情儿童定”的理念,注重倾听孩子们的声音。项目策划时,近800份问卷中儿童直接参与320份,收集增加科普设施、儿童活动空间等需求100余条。在项目设计和建设中,邀请儿童担任“小小规划师”,动员儿童参与绘制项目图纸、彩绘儿童空间等,“一站式”满足各年龄阶段儿童需求。
多元举措,构建儿童友好空间体系
成都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不仅体现在社区层面,更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间的方方面面。
在龙泉驿区书南社区,一条别具特色的“儿童友好路径”吸引着众多目光。路旁墙壁上绘制着打弹珠、踢毽子、丢手绢等生动展现儿时游戏的绘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设计理念,将儿童友好与社区文化有机结合。
在广州市越秀区的广九社区,老城区旧楼之间的空间被利用起来,布置了色彩明快的儿童游乐设施,如儿童拓展游戏墙、童车小跑道、爬坡滑梯、跳房子、共享书屋等,社区被“童趣”点亮。
在文化服务方面,成都市文化馆专门开辟了2000余平方米的儿童友好区域,设置儿童游玩休息区,并提供小小主持人课、儿童创意绘画课、年画启蒙课、古筝古琴体验课等免费个性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充分考虑儿童的上学时间。
品牌活动,打造儿童友好城市新名片
成都还打造了多个儿童友好品牌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蓉城幸福家·儿童友好义集”。该活动通过组织儿童参与义卖、环保宣传、文化体验等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被评为全国妇女工作改革创新十佳案例。
此外,成都还举办儿童戏剧节、科普体验活动等,为儿童提供多元化的成长平台。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儿童的课余生活,也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发展。
未来展望,打造儿童友好典范城市
根据《成都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成都计划到2025年建成全国先行示范的儿童友好典范城市。目前,成都已建成儿童友好社区1612个,覆盖率达到50%,预计2024年底覆盖率将提升至75%。
为实现这一目标,成都将继续推进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一方面,将进一步完善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包括社区、学校、医院、公园等各类场所的适儿化改造;另一方面,将丰富儿童友好服务供给,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优质资源。
成都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不仅关注儿童的物质需求,更重视儿童的精神成长。通过构建安全、便捷、有趣的城市环境,成都正努力为儿童打造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温暖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