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研究进展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研究进展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adionuclide Drug Conjugates,RDC)是核药靶向治疗目前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主要由靶向定位元件(抗体或小分子)、连接臂、螯合物和放射性同位素四个部分构成。随着FDA批准诺华Lutathera (177Lu-dotatate)和Pluvicto(177Lu-PSMA-617)上市,该类药物因疗效显著而销售火爆,在全球掀起了RDC研究热潮,开启放射性核素药物用于肿瘤精准诊疗的新时代。
RDC的构成与分类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adionuclide Drug Conjugates,RDC)是核药靶向治疗目前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主要由靶向定位元件(抗体或小分子)、连接臂、螯合物和放射性同位素四个部分构成。随着FDA批准诺华Lutathera (177Lu-dotatate)和Pluvicto(177Lu-PSMA-617)上市,该类药物因疗效显著而销售火爆,在全球掀起了RDC研究热潮,开启放射性核素药物用于肿瘤精准诊疗的新时代。
根据靶向配体的不同,RDC可细分为抗体偶联核素药物(ARC)、小分子偶联核素药物和多肽偶联核素药物(PRC)。RDC可以在只更换核素部分,而相关的靶头和linker都保持相似的情况下,形成诊疗一体化的产品,比如连接氟[18F]、镓[68Ga]等构成诊断产品,在精准靶向的位置,连接镥[177Lu]、锕[225Ac]构成治疗产品。诊疗一体化平台是RDC发展的大趋势。
图1.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作用示意图
来源:Nature Reviews,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市场前景
The Predicted Global Nuclear Medicine Market 2013–2026 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约60亿美元,其中锝标药物、FDG-PET 等诊断产品占据主要市场。随着RDC等新型核药的快速发展及诊疗一体化概念的盛行,治疗性核药有望成为主要动力。2026年全球核药市场预计达120亿美元,其中治疗性放射性药物复合年均增长率39.1%。
图2. 2013–2026全球放射性药物市场预测
来源:Nat Rev Clin Oncol, 19, 534-550 (2022)
与ADC的比较
相较于ADC而言,RDC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
(1)ADC需要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经溶酶体降解后,有效载荷以生物活性形式释放并发挥作用,导致癌细胞死亡。而RDC不需要进入细胞,不需要Linker与前体断裂释放药物,即可利用衰变时产生的射线杀死目标细胞,不会被细胞降解,从而提高了RDC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具有更好的抗耐药性。RDC通过辐射方式杀伤癌细胞,在辐射半径内,肿瘤细胞即使没有相应抗原,也能通过作用于肿瘤基质细胞,通过损伤或杀死基质细胞,进而切断基质细胞向肿瘤细胞提供营养支撑,起到间接治疗作用。
(3)RDC在前期诊断、治疗及术后肿瘤评估等方面具有优势,RDC相同的配体可以连接分别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核素,促成RDC药物的诊疗一体化。
2016年以来,FDA批准了九款RDC药物,其中7款为肿瘤诊断产品,2款为肿瘤治疗产品。目标靶点集中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和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适应症上,RDC药物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全球已上市的RDC治疗药物表现突出的主要为Lutathera和Pluvicto。这两款产品2022年的销售额分别达到4.71亿美元和2.71亿美元。
研发进展
目前在研药物的热门靶点主要包括:生长抑素受体(SSTR)、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CXC族趋化因子受4(CXCR4)、成纤维母细胞活化蛋白(FAP)、人类表皮受体生长因子2(HER2)和神经降压素受体(NTR)等。
111In-ProstaScint是FDA最早批准上市(1996年获批)的靶向PSMA的前列腺癌放射性诊断药物。环五肽68Ga-Pentixafor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靶向CXCR4的分子探针,应对治疗所用的化合物为Pentixather。FAP是肿瘤精准诊疗颇具潜力的理想靶点,目前一些靶向FAP放射性药物被广泛研究。
图3.全球在研RDC药物涉及靶点情况
来源:insight
在国内,RDC的开发尚处于早期阶段。得益于国家对核药事业的重视,为解决医用同位素的源头问题,八部门联合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政策持续制定和实施。
在前体化合物进行核素标记的生产工艺开发上,RDC相较于其它偶联药物在研发过程中具有一些特殊挑战。首先,由于标记物具有放射性,在合成过程要求全自动化流程,对生产环境具有特殊要求。其次,在标记化合物合成过程中存在辐射自分解的问题,以及因此可能导致的分子、制剂稳定性的挑战。最后,由于不同放射性核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当核药生产出来,在有效期内运输高辐射剂量的药物的时间、安全、药物制剂稳定性和药效的维持均是RDC面临的挑战。
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关于RDC的研发方兴未艾,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数量不断增加,但同时还存在诸多限制其转化推广的问题,如靶向性和特异性不高,非靶组织对放射性核素的摄取较高,靶与非靶比值较低;可供选择的医用放射性核素种类有限,且对核素射线能量、穿透力、半衰期等有严格要求;特别是RDC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稳定性还有待进行深入考察。
基于药物靶点结构设计和优化核素分子探针,建立PET/CT/NMR多模态融合成像,兼顾放射治疗联合化疗、光动力治疗、化学动力疗法等,有望解决肿瘤诊疗的隐匿性和耐药性等难题,为高效、特异性、生物活性稳定的新型RDC研发提供新思路。
随着核医学的发展,RDC集精准靶向和强力杀伤于一体,联合分子影像技术PET/CT“看得准、看得早、看得清”显像优势,将在肿瘤早期诊断、分期分型和治疗评估方面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