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流感大会:信息技术助力全球流感防控
2024世界流感大会:信息技术助力全球流感防控
7月6日至7日,2024世界流感大会在海南博鳌召开,来自全球五大洲的90余名专家围绕“从流感到呼吸道传染病综合防控”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本次大会不仅聚焦当前流感防控面临的挑战,更着重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全球流感防控能力。
信息技术赋能流感监测预警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智能化监测系统已成为流感防控的重要工具。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孙阳在大会上指出,我国已建成全球覆盖面最广、运行最有效的传染病主动监测系统之一。目前,全国已有8.3万家医疗机构和2.8万家发热门诊接入疫情直报系统,1929家哨点医院和410家网络实验室组成的流感监测网络覆盖所有地市,并向海陆口岸县级市延伸。
这种智能化监测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例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展的呼吸道多病原“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基因检测”(DTC检测)项目覆盖超过50万人,成功检出多种病原体,其中乙型流感病毒检出率为8.1%,甲流病毒检出率为6.6%。这些数据为精准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疫苗接种:提升空间巨大
尽管监测预警系统日益完善,但疫苗接种率低仍是我国流感防控面临的重大挑战。据统计,我国全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仅3%左右,远低于欧美国家水平,甚至低于南美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
专家建议,应将医务人员作为优先接种人群,并通过学校等重点场所推动疫苗接种。深圳市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自2019年实施中小学生免费接种项目以来,通过入校接种方式,学生接种率已提升至73%以上。
多病共防:未来发展方向
大会还特别强调了多病共防的重要性。在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需要协同推进。专家建议,18岁及以上人群可同时接种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18岁以下人群则建议两种疫苗接种间隔大于14天。
面对流感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国际合作至关重要。正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所言:“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是对人类的一次全新挑战,需要各国政府、社会各界团结协作。”通过共享监测数据、协同研发疫苗、交流防控经验,全球才能共同应对这一持续存在的健康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