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站:从马家堡到现代枢纽的百年蜕变
北京南站:从马家堡到现代枢纽的百年蜕变
在北京南二环外,一座现代化的交通枢纽每天见证着数以万计的旅客来往。它就是北京南站,这座始建于1897年的火车站,见证了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百年发展历程。
从马家堡到永定门:百年车站的诞生与变迁
1897年,随着津芦铁路的修建,北京历史上首个铁路终点站——马家堡站应运而生。这座由英国人监造的车站,不仅是中国铁路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北京近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马家堡站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早在1888年,李鸿章就提出了在北京建设商用铁路的建议。他在致海军衙门的信中写道:“惟煤矿商人及铁路各商均以铁路便益,力求由天津接造至通州。鸿章查看情形,通州铁路似不能不就势接做,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关系非浅。”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不少官员的反对,甚至有近50名官员接连上疏反对建津通铁路。最终,清政府决定先建芦汉铁路,暂搁置津通铁路修建计划。
1895年,刘坤一提议修建天津至芦沟桥铁路,认为“既可改善京师同其外港间的交通运输,且工易费省里程短,官款勉强可应付”。经过勘查和论证,胡燏棻最终选定马家堡作为津芦铁路的终点站。他奏报称:“津芦铁路接至该处于车务、运脚必愈行兴旺,实为经久不易之计。”
然而,马家堡站的运营并不顺利。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马家堡站被焚毁。据马家堡村村民李书堂回忆,马家堡站是由马家堡村内的义和团领袖王雨和其祖父李启茂等几人用20把竹扫帚及竹筐等杂物浇上煤油自内而外点燃,当时马家堡站外有二百多名义和团员念咒,没人注意到上述几人进站放火,故当地人后来传说车站是义和团员念咒自燃。经过几天焚烧,马家堡站建筑及设备全部被毁,当地人称“火烧洋楼台”事件。
1902年,马家堡站更名为永定门站。此后的50多年时间里,永定门站一直作为北京去往上海和去往广州列车的始发站。1957年,在距离永定门站以西1公里处修建了永定门客运站。1988年,永定门站正式更名为北京南站。
从老站到新站:现代化改造的华丽转身
2006年5月9日晚,随着最后一列火车——北京南站开往乌海西站的2141次旅客列车驶离车站,老北京南站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场历时两年多的改造工程随即展开。
2008年8月1日,随着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全新的北京南站正式启用。这座斥资150亿元、历时两年半建设的现代化车站,不仅是中国首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更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强大的功能,成为北京新的城市地标。
新北京南站的建筑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站房采用双曲穹顶设计,外形酷似飞碟,从南北两个方向看,中央主站房微微隆起,东西两侧各有两跨钢结构雨篷,酷似横向拉伸的祈年殿。设计团队巧妙地将古典建筑的“三重檐”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中,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车站主体共有5层,依次为高架候车厅、站台轨道层、换乘大厅、地铁4号线和地铁14号线站台。高架候车层可容纳1.05万人同时候车,车站共设置了84台窗口售票机和39台自动售票机。检票进站全部由自动验票系统控制。
亚洲最大火车站:现代交通的新枢纽
如今的北京南站,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之一。截至2018年,车站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拥有13座站台和24条股道。作为京沪高铁和京津城际铁路的始发站,北京南站年客运量达1.5亿人次,是北京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为了提升旅客出行体验,北京南站不断推进智能化服务。2019年11月,车站试点实施电子客票业务,旅客只需刷身份证或扫码12306乘车码就能进站乘车。车站还设置了100台自动售(取)票机和45个人工售票窗口,方便旅客购票。
近年来,北京南站还积极改善周边环境。针对交通噪音问题,车站管理方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修复更新截水沟铁箅子、安装大巴违停探头等,有效控制了噪音污染,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从1897年的马家堡站到如今的现代化枢纽,北京南站见证了中国铁路的百年发展历程。它不仅是交通出行的重要节点,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成为展现中国现代化成就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