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美的选择: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取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美的选择: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取向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cnmeiw.com/News/NewsCenter/NewsDetail?keyId=62972bec-2af3-4c97-b6ec-b13d017cd7fc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哲学思想发生后的集大成,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积淀。从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到魏晋南北朝的山水诗,再到唐代的青绿山水,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学内涵。本文将为您揭示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渊源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王志坚《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96x180cm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8300多年前,先民们就开始用图案方式记录农耕文明。河姆渡文化中的植物纹线刻,表达了敬农观念的文化内涵。而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稷神崇拜图》则展现了先祖对生命哲义的朴素理解。


新石器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稷神崇拜图》

沧源文化的《村落图》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中华先祖对农耕定居的理解。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以及押俘、赶畜、祭天、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沧源岩画《村落图》

中国山水画的哲学内涵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生命意识、生殖意识、上农意识、社会意识和伦理意识。山水画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哲义并生的秩序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与思想高度。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山水画的本体范畴远未定义科学的概念。即使从呈相学的角度来看,研究也不够深入。中国山水画的两种视觉冲突的造型,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提下,建筑物的平移重迭与倾斜重迭,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兴起

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体验天地宇宙的永恒,体味人在此中的自由,是魏晋山水诗的开启。谢灵运的意义就是在文的自觉时注重形的依托,从哲学的本体论出发,追求玄远的神超理得。真正代表中国山水情怀的是陶潜。陶诗是超越玄言的哲学深刻,它没有放弃玄言诗的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一个有艺术的创意,就是将亲身体验到的无形结构找到形状。山水草木在陶诗中是真意深情,是体现中国精神的哲学,是超然事外,是平淡中和。


宋摹本 顾凯之《洛神赋图》

现今,用“确立”二字来正名山水画的众说,是顾凯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在这类摩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这位“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的艺术家,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虽然文题中心是赵升舍命从师的故事,但其环境刻划部分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后来观照。这一模板作用的确立,主要源于以下几点:a . 山有受光面、背影,水有倒影,祥云可成为东与西的重要观照,水天的“空青”可托出有太阳的天气。b . 按照东西的顺序排置远近山峰,营造一个高峻险绝的境地。c . 中段布局主要讲求取势的“对峙”,具有相对意义。d .东、西、中三段山要用“紧凑性”将长卷关联起来。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做清气使之分为两重。顾氏的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提出了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鸟瞰呼应的重迭形式,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间模式。

被称为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是刘宋宗炳的《山水画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与宗氏同代的王微,亦是纵情丘壑的人物,他在《叙画》中提出了“望秋云,神飞场;临春风,思浩荡”的怡情说,和“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的尺幅千里说。可以讲,至魏晋以降,中国山水画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核心认信已确立了逻辑起点,而空间视觉原则也得以逻辑的深化。

唐代:青绿山水的兴起

中国山水画第一度时空坐标是由青绿山水标立的。被宋徽宗题名为《展子虔游春图》是青绿山水的开山之作。这幅画呈顾氏笔脉,在六朝墨勾色晕的基础上,创造了勾框填色的重彩青绿,开李氏父子青绿山水一派。这幅画作的问世,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尽管学术界对作者及年代多有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第一幅独立山水画作品的认知。

创造山水画金碧辉煌时代的是大小李将军。时任武卫大将军的李思训以《江山楼阁图》标一变之法,其笔墨达到了“夜闻水声”的通神境地。其子李昭道“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二李的青绿山水可以说造百代影响,画史界有人称之为北宗之祖,历代均有追随,郭熙、范宽、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珪、王晋卿、王希孟、赵伯驹、冷谦、仇英等都从中汲取着影响。

山水画的缘起,使中国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山水为主,山水、人物、花鸟交替发展的格局。山水画虽起步较晚,但较之人物、花鸟却一直成为中国美学的主脉。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现象。为什么呢?在此给出一些基本认知:

  • 确立了知山乐水的圆觉之境:山水画的缘起,是中国画天人合一意境的历史集成,是知山乐水大田园观民居意识的集中体现。可以说,青绿山水的标树确立了中国审美的一个重要基调:闲情逸致式的陶冶(至元时这一认知成为立信的基准)。人们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萧条空寂与静穆平和。圣者说的“道、理、性”均在山水面前顿捂圆觉,以终成情性。这种以山为乐、以水为知,以空为悟、以远为觉的精神确立,这种天人合一的忧乐圆融意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理想,是士者文化的一种精神,是素朴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中国哲学在中国山水中找到了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涵。

  • 确立了愈小而大的意蕴之理:中国古典最为重要的一个美学命题是愈小而大。我们在古典分析时指出的超以象外,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的美学品地,就是对愈小而大这一命题的艺术理解。实际上,这是中国人用特殊的视错觉审视图像的艺术。我们一再说的中国画咫尺千里法则,就是对这一命题的艺术揭示,它除了告知我们哲学以外,还告知我们一个极为独特的透视原理,它让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情境中知觉物我合一、象于无形的一种特殊的大象与大音,若说中国画的感动,最大的致因莫过于此。


于志学《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张可久[折桂令]》68×68cm

  • 确立了学科表现的语法规则:任何一个画种,要想独立于艺术之林,必须在语法结构上满足复杂性与丰富性的要求。即本书多次强调的,必须藉助复杂的视错觉结构实现自然物象的简化。青绿山水的历史意义在于:一方面它让绘画从宫室壁画的人事为用、宗教理说中解脱出来,让山水不再成为人事宗法的环境与陪衬,成为主要的精神寄托。另方面它在表现语言上第一次为山水画定立了法度规则,系统地在构图、设色、树法、石法、水法、笔法、论说上进行了建树。应该说系统的有学术的山水画认知从这一时段起才真正进入了广延与深刻。

中唐:诗境与禅境的交汇

当我们的双眼移至中唐,两类变化引起了山水画新的认知:一是山水诗的美学成熟。王维、杜甫、白居易、元稹等诗性美学家,从不同角度深化了人们对诗意美(特别是诗境)的认知,以诗入画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式。一是禅宗美学的发展。道由心梧己成为士大夫重要的思想纲骨,在一个圆觉过程中,由“禅、心、参”的圆融而觉悟,以禅入画亦成为一个重要的立境模式。诗境与禅境一经交汇,中国山水画的大象、大音之境便油然而生。应该说,独设道场的中国山水画,基此才成为一个系统的思想构架。儒、释、道的美知火花,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得以闪现升腾。中国山水画的逻辑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得以演义新的革命。


山水大家、徐悲鸿入室弟子 黄纯尧《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张养浩[燕儿落兼得胜令]》45×68cm

结语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更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从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到唐代的青绿山水,再到中唐时期的诗境与禅境的交汇,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