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推荐:中医养生法助心梗患者康复
中国中医科学院推荐:中医养生法助心梗患者康复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心梗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中医养生法为心梗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权威推荐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政府建设的第一所大型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科、教、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医院拥有5个国家中医区域诊疗中心,5个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重点(中医)专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西苑医院的专家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西苑医院的专家团队认为,中医养生法在心梗康复中具有独特优势。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饮食调养、情志调节和运动康复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促进病情稳定和康复。
中药调理:活血化瘀与益气养阴
中医认为,心梗的发生与“气滞”“血瘀”和“阴虚”等病机密切相关。因此,中药调理主要围绕活血化瘀和益气养阴两个方面展开。
- 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通过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来预防再次发生心肌梗塞。可通过服用丹参片、三七粉等中药制剂实现。适用于存在微循环障碍的心肌梗塞患者。
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等功效。它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从而预防心梗的发生。
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作用,可以促进血管修复和再生,预防血管病变和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梗的发生率。
- 益气养阴
益气养阴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降低心肌梗塞的风险。可用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恢复体力。此法适合于术后身体虚弱且伴有轻微呼吸困难者。
黄芪: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等功效。它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预防心梗。
党参:具有补中益气、生津养血的功效,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术后恢复。
非药物疗法:针灸推拿与运动康复
除了中药调理,中医还强调非药物疗法在心梗康复中的作用。
- 针灸推拿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针对心梗患者,常选取内关、膻中、心俞等穴位,以缓解胸痛、心悸等症状,增强心脏功能。胸部推拿是以轻柔舒缓的手法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心前区不适、缓解焦虑和压力。
- 运动康复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度运动有助于阳气的升发和气血的运行。患者应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逐步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生活方式调养:饮食与情志
心梗的中医康复治疗不仅关注药物和物理疗法,还强调生活方式的调养。
- 饮食调养
心梗患者宜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物。可适当食用具有活血化瘀、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如山楂、黑木耳、莲子等。饮食有节,不过饥过饱,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 情志调节
情志因素对心梗的康复影响较大。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情志失调易伤心气。建议通过听音乐、冥想、与人交流等方式,调畅情志,使心气平和,避免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结语: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治疗方案也应因人而异。在采用中医养生法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有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专家团队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推荐的中医养生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于心梗患者来说,结合西医的先进技术和中医的整体调理,可以更好地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