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华战舞”:潮汕英歌舞的独特魅力
揭秘“中华战舞”:潮汕英歌舞的独特魅力
2024年春节期间,来自广东普宁的南山英歌队受邀前往英国,在伦敦最古老的商业街伯灵顿拱廊上演了一场激动人心的表演。这场演出不仅吸引了沿途和现场70多万名观众欣赏观看,更让“伦敦刮起英歌舞风”这一话题霸屏多个热搜榜。这一幕,生动展现了潮汕英歌舞作为“中华战舞”的独特魅力和国际影响力。
融合武术与舞蹈的独特艺术形式
潮汕英歌舞是一种融合南派武术、戏剧等元素的汉族传统广场舞蹈,主要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漳州等地。它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并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歌舞以梁山好汉故事为基础,舞者通过特制双短棒的击打配合锣鼓节奏变换队形。脸谱设计独具匠心,如“时迁”突出蛇的形象,“李逵”以黑色为主,“秦明”则融入火的元素,服饰也根据角色性格进行搭配。
300年传承中的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英歌舞不断创新发展,例如改编舞台表演形式、引入女性队员等,同时借助短视频平台扩大影响力。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让英歌舞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作为潮汕文化的代表,英歌舞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走出国门,如受邀到英国伦敦表演,吸引了数十万观众观看,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跨文化传播的典范
2024年春节,英歌舞“出海”到英国伦敦,吸引了数十万人现场围观。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英歌队教练、普宁英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来说,此行收获颇丰。他精心挑选了有着15年演出经验的队员,不仅提前训练一个多月的时间,还重新设计了演出服装和队旗,力求在国际友人面前展现英歌舞的最佳风采。
此次邀请普宁南山英歌队前去表演的伯灵顿拱廊是伦敦知名文化地标艺术与文化遗产建筑,从1819年创建至今,已有205年的历史,是19世纪中期的欧洲购物廊和现代购物中心的先驱。伯灵顿拱廊商业总监特鲁普蒂·沙阿表示,“为了纪念拱廊的205周年,我们希望通过一整年独一无二的惊喜来庆祝。英歌舞是开启我们庆祝活动的完美伙伴,因为它的传统可以追溯到300年前。”
拱廊每年都会举办活动迎接中国春节和中秋节的到来,今年英歌舞在拱廊的表演不仅吸引了当地华人华侨前来观看,许多外国友人也纷纷驻足欣赏。拱廊的总管马克·洛德说:“我们等了300年,等着这支舞团来到欧洲演出。我必须说,这个等待是完全值得的。”也有外国网友在伯灵顿拱廊社交账号下评论称,“这是我见过最精致的服装和最精彩的表演!”
年轻一代的传承与创新
在媒体开展的2024全国两会调查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选十大热词。两会上,围绕进一步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代表委员也积极建言献策。
回想春节期间,以潮汕地区英歌舞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活动火出圈,其表演视频片段在互联网被广泛分享和转发。除了赢得中国网民的赞誉外,英歌舞也走向国外。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潮汕地区的文旅订单量同比上涨114.5%;今年2月至今,英歌舞表演在某应用中的搜索量同比上涨超千倍。伴随着民俗文化的爆火,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其对当地文旅经济的带动效应。
那么,英歌舞为什么能火出圈?首先,英歌舞本身就是历经岁月淘洗的文化结晶。潮汕英歌舞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百多年发展史。英歌舞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表演气势豪壮,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非常契合春节主题。其实去年春节,英歌舞就已经在网络走红,今年更是展现了持久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
其次,年轻人加入到英歌舞传承和创新中。据报道,不少英歌舞队员,都是90后或者00后。有英歌舞队教练表示,以前的英歌舞传承下来的招式,比较简单,后来年轻人创新了新阵法、新招式。“现在创新的招式总共有10套左右,包括一个阵法,还有单打的、双打的和排兵布阵的。”
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时代条件是社交网络。这一波民俗活动的兴起,和贵州“村超”的爆火有着相似路径,都是在当地已经兴盛传承了很多年,一朝触网天下知。以前,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并不是不受大家喜爱,而是很多时候囿于时空限制,只能热闹在一地一隅,难以破圈。
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有了社交平台,有了短视频,人人都有摄像头,一个地方的民俗活动,可以通过外地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的手机镜头分分钟上网,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人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隔着屏幕也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年味。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去寻找有年味的地方”越发流行。
年轻人拥抱传统文化的另一面,也是传统文化在不断拥抱互联网,适应新场景、新生活的过程。这就好比一个时代的瓷器,有一个时代的工艺特点和艺术风格,动态的文化才是活水,继承也必然是动态的。
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的文化才能永葆生命力。文化也不能有割裂感,有演进才会有传承。古老的习俗,应该积极地拥抱变化的时代,和当今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体现一个时代的元素和价值观。说到底,文化只有最终投射在当代人身上,才能传承下去。一支舞蹈带动了一个地区出圈,爆火的英歌舞,其实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未来展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潮汕英歌舞的成功经验表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保持文化本真性:在创新的同时,要保留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艺术特色,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
培养年轻传承人:通过“英歌进校园”等活动,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确保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
利用新媒体传播:借助短视频、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加强国际交流:通过海外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传统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潮汕英歌舞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英歌舞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