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小肠气”,哭出来的隐患!
宝宝“小肠气”,哭出来的隐患!
“医生,快看看我家宝宝!他一直哭闹不止,而且我发现他腹股沟这里鼓起了一个包块。”在儿科急诊室,焦急的年轻妈妈抱着不满周岁的宝宝,向医生求助。经诊断,宝宝患上了小儿疝气,也就是俗称的“小肠气”。这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外科疾病,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什么是小儿疝气?
小儿疝气,医学上称为小儿腹股沟疝,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生率约为1-4%。其主要原因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股沟处的鞘状突没有完全闭合,形成了一个通道。当这个通道直径小于5毫米时,腹水进入会导致小儿鞘膜积液;若大于5毫米,则可能使肠管、网膜等腹腔内器官突出,形成疝气。
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10倍,且右侧多见,也可能发生于两侧。当孩子哭闹、剧烈运动等导致腹压增高时,腹股沟处会出现可复性包块,有时会延伸至阴囊部位,而在平躺或用手按压时会自行消失。
症状识别:早发现,早治疗
小儿疝气的典型症状是在腹股沟处出现一个可复性包块,尤其是在孩子哭闹、排便、咳嗽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当孩子平静时,这个包块可能会自然回纳到腹腔内。如果发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 腹股沟区或阴囊区出现可复性包块
- 包块变硬,孩子哭闹不止,伴有呕吐、腹胀
- 孩子发热、盗汗、体重减轻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疝气嵌顿的情况。当腹腔压力增高时,肠管或其他脏器被强行挤入腹股沟管,如果随后腹股沟管环口回缩,就会导致疝出物被卡压。这会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组织水肿,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动脉供血障碍,造成肠管或睾丸坏死。从疝气卡住到组织坏死可能只需要6-8小时,因此一旦发现必须立即就医。
治疗方案:手术是金标准
对于小儿疝气,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手术治疗是最可靠有效的方法。一旦确诊,医生通常会建议尽早手术,因为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腹壁肌肉加强可能导致腹股沟管环口相对缩小,反而更容易发生嵌顿。
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
传统开放手术:通过在腹股沟处做一个小切口,将突出的疝囊进行高位结扎。这种手术方式技术成熟,但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较长。
微创腹腔镜手术:通过腹腔镜进行操作,只需在腹部打几个小孔,就能完成疝囊的高位结扎。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是目前的主流选择。
预防与护理:减少复发风险
虽然小儿疝气主要是先天性因素导致,但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减少发病风险和复发几率:
- 避免剧烈哭闹:尽量安抚宝宝,避免长时间剧烈哭闹导致腹压升高。
- 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和治疗便秘,减少因排便困难导致的腹压升高。
- 合理饮食: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增强体质。
- 适度运动:鼓励孩子适度运动,但避免剧烈运动。
- 定期检查: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异常。
小儿疝气虽然常见,但只要及时发现并接受正规治疗,预后通常良好。家长要保持警惕,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拖延。同时,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护理,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保护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