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揭秘AI情感处理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揭秘AI情感处理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在情感计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共性对比学习的缺失模态想象网络,该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上。
这一突破性研究由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刘瑞团队主导,联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Björn W. Schuller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Haizhou Li教授共同完成。研究针对多模态情感识别中的"模态鸿沟"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对比学习的模态不变特征(Contrastive Learning-based Modality-Invariant Feature, CIF)学习策略。
研究团队设计了基于CIF的想象模块(CIF-based Imagination Module, CIF-IM),通过全模态不变特征推断实现缺失模态信息的准确想象。这一技术突破显著提升了AI系统在模态信息缺失情况下的情感识别能力,为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在第二届多模态情感识别挑战赛(MER24)上,Soul AI团队在半监督学习赛道中夺冠,进一步验证了多模态情感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Soul AI团队开发的EmoVCLIP模型、Self-training策略和Modality Dropout技术,为情感识别的准确率带来了显著提升。
情感计算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甦菁指出,微表情识别等技术在公共安全、犯罪侦查、心理健康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通过融合视觉分析、生理信号测量等多模态信息,AI系统能够更准确地捕捉人类的隐藏情绪,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交互。
然而,专家也指出,情感计算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微反应智能分析存在样本量少、难以有效学习表征等问题,其心理学理论基础也有待进一步探索。尽管如此,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情感处理技术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为提升人机交互体验、促进心理健康等领域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在情感计算领域的最新突破,不仅展现了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方面的实力,也为未来AI系统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于人类情感需求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AI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价值,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智能、便捷和温暖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