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彩绘修复取得重大突破!
秦始皇兵马俑彩绘修复取得重大突破!
2024年9月,秦始皇兵马俑保护工作迎来重大突破。陕西文物保护科研团队成功研发新型修复材料,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了新途径。
创新材料破解彩绘保护难题
长期以来,兵马俑彩绘的保护一直是考古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出土后,彩绘因环境变化迅速脱水、起翘、剥落,甚至在几分钟内完全消失。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虎教授带领团队,经过数十年科研攻关,终于开发出新型修复材料。
这种新材料采用创新性的有机、无机杂化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彩绘陶俑的粘接和加固问题。与传统材料相比,它具有更好的渗透性、粘结力和耐久性,能够在不损害文物本体的前提下,实现对彩绘层的有效保护。
现场应急保护体系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一新材料,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立了“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和“考古现场发掘与保护平台”。这一平台配备了舱内环境调控系统、专用照明工作系统、工作记录系统、文物信息采集系统、文物吊运装备等先进设备,实现了从考古发掘现场到实验室修复的全流程闭环体系。
“这套体系背后,是兵马俑‘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的原则,是‘现场应急保护体系+考古平台体系+专用装备+信息化支撑体系’的新模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申茂盛介绍说。
实际应用效果显著
新材料已经在多个考古现场得到应用,效果令人振奋。在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和二号坑的发掘现场,使用新材料处理后的彩绘陶俑,色彩保存状况明显改善,脱落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我们对修复效果进行了长期跟踪观察,发现新材料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兼容性,能够有效延长彩绘的保存时间。”李玉虎教授表示。
科技创新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困扰考古界多年的彩绘保护难题,更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李玉虎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已经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并在多个文物保护项目中得到应用。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作为文物守护者,我们必须守住本心,朝着目标坚定地‘走下去’。”李玉虎教授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文物保护材料的研究,为更多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力量。
这一科研突破,不仅体现了我国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技术进步,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与担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珍贵文物将得以妥善保护,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