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立春迎春:从古至今的仪式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立春迎春:从古至今的仪式感

引用
新京报网
10
来源
1.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38485114129369.html
2.
http://sd.cma.gov.cn/gslb/tasqxj/xwzx/qxwh/202402/t20240205_6059669.html
3.
http://qh.people.com.cn/n2/2025/0203/c347322-41125440.html
4.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2-08/doc-incytctc4036124.shtml
5.
http://cpc.people.com.cn/n1/2025/0203/c64387-40411875.html
6.
https://hqtime.huanqiu.com/article/4LKiJr1beRr
7.
https://hqtime.huanqiu.com/article/4LL5wXxF8Oy
8.
http://www.wenming.cn/wmdjr_299/sf/sf23/202402/t20240208_6738373.shtml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A5%E7%AF%80
10.
http://www.news.cn/science/20250130/ea190d9e16494a0686bec78d1cfc4b00/c.html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天的开始。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端,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迎接春天的到来。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对自然时令的尊重,更凝结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1

立春习俗的历史渊源

立春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据《礼记·月令》记载,周朝时就有天子率三公九卿到东郊迎接立春的仪式。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句芒神居东方)迎春,行布德施惠之令。这种仪式体现了古人对春天的重视和对农业丰收的期待。

宋代《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表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仪式。清代立春仪式更成为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清嘉录》中写道,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民间的立春习俗则更加丰富多彩。打春牛(打土牛、打春、鞭春),唱春歌,盛行于唐、宋两代。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春牛民俗得到流传,成为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春耕牛耕地时,一般是一头耕牛或者两头耕牛来拉犁耕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二牛抬杠”。鞭春牛是立春的活动之一,更是春耕伊始的标志,最初的鞭春牛用的是真牛,后来改为土牛,到了清末时期又改用纸牛,用竹为骨架,外面糊上纸。在清代立春当日,要将泥塑的春牛从午门抬入宫内,百官用彩仗鞭牛,寓意催促老牛下地耕田,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还可以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

民间还有在立春时节吃春饼“咬春”的习俗,以求一年平安。立春这一天,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

02

立春习俗的现代传承

立春习俗在现代社会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浙江衢州的九华立春祭、河南内乡的打春牛、赣南客家的张春帖等,都是立春习俗在当代的生动体现。

浙江衢州的立春祭是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一犁新雨破春耕”“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春耕理念铭刻在我们的基因中,立春是四季农耕劳作的开始。结合祭祀之礼,以及儒家文化的浸润,千百年来,立春祭更是打上了“天人合一”“格物致知”“为自然立法”等儒家哲学的烙印。

内乡“打春牛”最早为官民共享的立春习俗——立春当日,民众手执彩旗、敲锣打鼓齐聚内乡县衙,有礼官装扮者将纸糊的春牛放置于广场中心,有县令装扮者绕牛三圈并鞭打春牛,将春牛击破,牛肚内五谷、干果、红枣、核桃等纷纷落地,群众欢呼抢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群众在县衙周边开始游街闹春,鼓乐、狮子、旱船、高跷等民间杂耍纷呈;闹春后长辈给孩子带上春鸡,亲朋互送春牛、剪纸福字等,相互表达祝福之意。

客家“张春帖”裁一卷红纸,贴一张春帖。在赣南的客家围屋内,立春在一张张春帖里红火登场。“暖碧浮天面,迟红上日华。宝幡双帖燕,綵树对缠花。”不同于除夕的春联,立春的春帖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立春张春帖的习俗源于宋代,沿袭至今。相较于宫廷春帖的雅致工整,民间的春帖要随心得多。不拘平仄,不论江山,主打一个实用应景。一张红纸,画上春耕,配上二十四节气的农事生产,粗糙的画工,信手勾来。一头耕牛、半顷良田,朴拙的毛笔字写出春和景明、春风浩荡。立春前几日,就有人手敲竹板,口唱春词,走街串巷,挨家挨户送上一张,谓之送春。

这些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保留了传统仪式感,更融入了当代元素,展现出新的活力。例如,衢州的立春祭活动就结合了现代艺术形式,通过音乐、舞蹈等多元艺术手段,吸引年轻一代参与和传承。

03

立春文化内涵的延续

立春习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对自然时令的简单记录,更凝结了中华民族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

立春与春节的关系,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春节是历法意义上的“岁始”,立春是季节意义上的“岁始”,主题都是迎春,前者以人文节日的方式浪漫地迎春,后者以自然节气的方式现实地迎春。这种人文与自然的双重表达,展现了中国人对时间的独特理解。

立春习俗中的许多元素,如春牛、春帖、春饼等,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更寄托了人们对丰收和富足生活的期待。这种对农业的重视,反映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历史传统,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当代,立春习俗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一种文化延续,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它提醒着人们关注自然、珍惜时光,激励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奋发向上、追求美好生活。这种文化内涵的延续,使得立春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立春习俗从古至今的传承与演变,展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时令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仪式感和文化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