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空间科学规划:2024-2050年将开展地外生命探寻
中国发布空间科学规划:2024-2050年将开展地外生命探寻
202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明确提出将开展地外生命探寻作为重要任务,这标志着中国在探索宇宙生命起源和演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明确目标:分阶段推进地外生命探寻
根据规划,中国将在未来25年内分三个阶段推进地外生命探寻工作:
近期目标(至2027年):在高能时域天文、日地联系、月球与火星成因和演化、微重力物理和空间生命等有基础有优势的学科方向持续取得国际一流成果。论证实施一批空间科学任务,其中包括有望产出标志性重大成果的大型任务2~3项。
中期目标(2028—2035年):重点方向位居国际前列,在中低频引力波、宇宙黑暗时代、发现宜居类地行星、太阳活动、地球系统响应、月球原位资源利用、火星生命指征、黑洞和中子星、暗物质暗能量等方向,重大原创成果集群涌现。部署实施系列空间科学任务,在早期宇宙、极端天体新物理、近邻宜居系外行星、太阳系早期考古、地外生命探寻、太阳爆发和日冕加热机理、太阳系边际探测等科学前沿,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任务,其中含大型任务4~5项。
远期目标(2036—2050年):重要领域国际领先,成为世界空间科学强国。在宇宙起源演化、时空本质、太阳系和生命起源、载人深空探测等方向取得革命性基础研究突破,拓展人类知识边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强大领导力。
重点任务:聚焦宜居行星和生命信号
规划中特别强调了“宜居行星”主题,将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太阳系考古:探索月球深部物质、圈层结构及早期撞击历史,研究小行星/彗星起源与演化。
行星圈层刻画:分析火星宜居环境演化与生命信号,研究太阳风与木星磁层的相互作用。
地外生命探寻:探测冰卫星和冰巨星宜居环境与生命信号。
系外行星探测:研究系外行星宜居性及生命特征。
技术支撑:构建空间科学任务体系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将实施一系列空间科学任务:
大型任务:包括空间X射线等多波段协同观测、X射线热重子探测、空间引力波探测探路者、太阳极轨探测等。
中小型和机遇型任务:涵盖暗物质粒子探测、空间太赫兹高速成像巡天、空间超长波观测、空间红外观测、隐伏自然地物探测、透明海洋星座、全天候三维风观测、地球辐射能量收支探测、地球磁层跨尺度星座、日地L5点太阳探测、天基太阳射电阵列观测、人类活动痕迹精细观测、全球植被生物量时空格局、木星系统观测、系外行星探测等。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学探索
在地外生命探寻领域,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例如,日本正在考虑加入美国主导的“宜居世界天文台”(HWO)计划,该望远镜的目标是在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太空空间设置主镜口径约6米的望远镜,用于寻找系外行星上的液态水和氧气等生命重要成分。中国也可以考虑参与此类国际项目,以加强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
前景展望:为人类探索宇宙作出贡献
随着《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的实施,中国将在地外生命探寻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中国有望在这一前沿科学领域为人类探索宇宙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