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花式“打卡”春天?
古人如何花式“打卡”春天?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笔下的春天;“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眼中的春天。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用诗词、画作等多种方式记录下春天的美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如何“打卡”春天的吧!
诗画里的春天
在古代,诗人们用优美的诗句描绘春天的美景。唐代诗人李益在《莲塘驿》中写道:“五月渡淮水,南行绕山陂。江村远鸡应,竹里闻缲丝。”诗中描绘了五月淮水边的春日景象,鸡鸣、缲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更是脍炙人口:“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中通过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生动描绘了西湖边的春日美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除了诗词,古代画家们也用画笔记录下春天的美好。宋代画家惠崇的《寒林鸳鸟图》中,一株老梅树从右下沿对角线斜长而出,枝头残留的稀疏白点,似乎表明曾经风雨,梅花多已摇落。此时正值初春的天气,寒意未消,春意渐浓。面画底部,有一对鸳鸯正怡然自适,徜徉嬉戏于树下。尤其是雄鸳鸯那身鲜艳的红衣,给苍茫的冬日增添了暖色。
林椿的《杏花春鸟图》则通过一枝绽放的杏花和一只小太平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画幅左边有一枝绽放的杏花横伸而出,枝上立着一只小太平鸟,回首顾盼之间,头上的冠羽、翅上飞羽的白斑,以及尾端的红斑都呈最佳展示状态。左上方又伸出一枝杏花,呈回旋之势,将焦点带回鸟身上。这幅画的构图非常好,杏花的布局,以及鸟的姿态,都体现了作者构图的巧思。绢本泛黄之后,与小太平鸟棕灰色的羽色虽然渐趋融合,但鸟类形态轮廓依然十分清晰。杏花的粉白与尾羽的鲜红,虽历经数百年,仍十分鲜艳夺目。
民俗里的春天
除了诗词和画作,古人还通过各种民俗活动来迎接春天的到来。立春作为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其中,“打春牛”和“咬春”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打春牛”也叫“鞭春牛”,盛行于唐、宋两代。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春牛民俗得到流传,成为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春耕牛耕地时,一般是一头耕牛或者两头耕牛来拉犁耕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二牛抬杠”。鞭春牛是立春的活动之一,更是春耕伊始的标志,最初的鞭春牛用的是真牛,后来改为土牛,到了清末时期又改用纸牛,用竹为骨架,外面糊上纸。在清代立春当日,要将泥塑的春牛从午门抬入宫内,百官用彩仗鞭牛,寓意催促老牛下地耕田,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还可以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
“咬春”则是民间在立春时节吃春饼的习俗,以求一年平安。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
此外,古人还会在立春时节赏花、踏青,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在古代,人们会在立春日互赠春盘,春盘中装有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寓意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古人的生活,也体现了他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古人“打卡”春天的方式多种多样,从诗词到画作,从民俗活动到赏花踏青,无不体现了古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这些记录和活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更让我们体会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