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颐和园:一座见证中国近代史的皇家园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颐和园:一座见证中国近代史的皇家园林

引用
搜狐
12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56846433_121331227
2.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29997//
3.
https://www.sohu.com/a/790016443_121239079
4.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44407664173717524.html
5.
https://you.ctrip.com/travels/beijing1/4126899.html
6.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718983
7.
https://s.visitbeijing.com.cn/gallery/24390
8.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2%90%E5%92%8C%E5%9B%AD/63458
9.
http://sino.newdu.com/m/view.php?aid=67069
10.
http://bookshelf.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1724329982
11.
http://hues.com.cn/minsu/fwzwhyc/show/?N_ID=2034
12.
https://studycli.org/zh-CN/travel-china/summer-palace/

颐和园,这座位于北京的皇家园林,承载着270多年的历史沧桑。从最初的清漪园到如今的世界文化遗产,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也凝聚了无数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01

从辉煌到磨难:颐和园的历史变迁

颐和园的建造始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历时15年竣工。这座皇家园林以其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园林设计,成为了清朝皇家园林的代表作。然而,颐和园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在咸丰十年(1860年),这座美丽的皇家园林不幸被英法联军焚毁,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但是,颐和园并没有就此消失。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开始着手重建这座园林,并给它取了个新名字——“颐和园”。这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舒服,有种颐养天年的感觉。重建后的颐和园,更是成为了慈禧太后的“后花园”,她经常在这里游玩、休息。

然而,好景不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又闯进了北京,颐和园再次遭到了破坏。不过,好在翌年就开始了修复工作,让这座园林得以重新焕发光彩。

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保护。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颐和园进行了多次修缮和复建。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颐和园博物馆、耕织图……这些重要的景区,都逐渐恢复了原貌,让游客们能够领略到颐和园昔日的辉煌。

02

皇家园林的建筑典范: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的建筑艺术堪称一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条被誉为“世界第一长廊”的游廊。这条彩带般的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1992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收录。

长廊以排云殿为中心,呈东西走向,向两边延伸,与佛香阁遥相呼应。它不仅是一条简单的观景线,更是一座集建筑艺术与园林美学于一体的杰作。长廊沿途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

长廊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它以四檩卷棚式结构为主,进深约两米多,既保持了皇家园林的威严气度,又不失南方园林的典雅韵味。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每一步都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致。

03

传说中的颐和园:民间故事里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皇家园林,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关于颐和园的民间传说多达80余篇,这些故事不仅增添了游览的乐趣,更让颐和园成为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座象征牛郎的镇水铜牛,而西岸的耕织图则被看作是织女的化身。这两个景点隔湖相望,模仿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在清乾隆十五年,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建成时,乾隆皇帝希望将其打造成“天上人间”,因此下令修建佛香阁,象征着天宫的凌霄殿,并在湖东西两侧修建了铜牛和耕织图,象征着天河与牛郎织女。不幸的是,1860年园遭焚毁,耕织图被破坏,仅剩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恢复,现已成为对外开放的美丽景区。

从空中望去,昆明湖形状宛如一个寿桃。乾隆皇帝在设计时借鉴了西湖的布局,将湖分为里湖和外湖,并加筑支堤,以此模仿传统风水中的“山环水抱”格局,旨在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乾隆深谙此道,通过蜿蜒的山路和曲折的水道,营造出富有生机的环境。

南湖岛原有一座高三层的望蟾阁,与北面的佛香阁遥相呼应。然而,望蟾阁后来被改建为只有一层。原来,250年前,乾隆帝修建园子时,阿里衮大臣为了讨好乾隆,用湖广地区的材料复制了黄鹤楼,即后来的望蟾阁。由于地基不稳,建筑沉降,后来嘉庆皇帝下令拆除重建,改为一层。1860年,涵虚堂被焚毁,慈禧太后重建时保持了嘉庆年间的样式。

慈禧太后在修建颐和园时,希望其成为“天上人间”,因此有了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如同天河,而八方亭和龙王庙则代表人间。为了呼应这一主题,她在昆明湖边放置了铜牛象征牛郎,并建了织女亭。传说中,铜牛曾在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活了过来,试图游向织女亭,但最终沉入湖底。慈禧太后不信此事,亲自查看后,果然发现铜牛不见了,于是命人仿制一只铜牛放置原位,并用铁链锁住。但第二年同样的情况发生,最终铁链断裂,铜牛被固定住,昆明湖边便留下了这只断尾的铜牛。

万寿山原名翁山,得名于一老人在山麓发现的一个石翁。到了明朝,石翁丢失,但名称沿用。1751年,乾隆为了庆祝母亲钮祜禄氏的六十寿辰,将翁山更名为万寿山,并在此修建了万寿山。

这些传说故事,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人性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展示了海淀古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它们不仅丰富了颐和园的文化内涵,也让这座皇家园林更加生动有趣。

04

保护与传承:颐和园的未来

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和修缮。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园内的建筑和景观进行修复,使其重现昔日辉煌。如今的颐和园,不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颐和园的保护工作不仅限于物质层面,更包括对其文化内涵的传承。园内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戏曲演出、书画展览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颐和园,这座见证了中国近代史变迁的皇家园林,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辉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