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从辛亥到开国大典,见证中国崛起!
天安门广场:从辛亥到开国大典,见证中国崛起!
天安门广场,这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沧桑巨变的土地,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从明清时期的皇家禁地,到民国时期的开放空间,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广场,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国从封建走向现代、从落后走向崛起的历程。
从皇家禁地到人民广场
明清时期,天安门广场是皇家禁地,普通百姓不得入内。辛亥革命后,封闭的宫廷广场逐渐开放,成为市民自由出入的空间。1919年,五四运动在这里爆发,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此后,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时刻,如三一八惨案、一二·九运动等,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要象征。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5月1日揭幕,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刻有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碑文,碑文内容如下: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则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碑身两侧刻有五角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花纹图案,须弥座上雕刻着十幅汉白玉浮雕,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革命事件,包括“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和“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等。
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三十万军民齐聚,共同见证一个国家的新生。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中,毛泽东亲自按下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徐徐升起。象征着新中国当时五十四民族、英勇奋斗二十八年取得最终胜利的五十四门礼炮,鸣炮二十八响。之后,朱德总司令在华北军区司令员兼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的陪同下,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受阅部队。盛大的阅兵式持续近三个小时,展现了新中国的军事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著名记者陈正青拍摄的经典传世照片《开国大典》中,没有出现朱德的身影。当时,朱德为了救助摄影记者陈正青,主动退后一步,留在了镜头之外。这一细节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谦逊和对历史记录的重视。
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要时刻,从辛亥革命到开国大典,再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命运。如今,天安门广场不仅是北京的地标之一,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