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创新引领全球
气候变化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创新引领全球
202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也凸显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所展现出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
气候变化: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
随着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文化遗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在阿拉斯加,由于气候变暖引发的洪水、侵蚀和永久冻土融化,许多文化遗址正以三倍于全球平均水平的速度受到破坏。南格林兰的世界遗产地Kujataa,由于土壤温度上升和湿度下降,大量有机考古材料正在加速降解。
在德国莱比锡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和改造博览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气候变化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德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格雷戈尔·希茨费尔德强调,必须加强与环境部门和气候保护专家的合作,才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
中国创新: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国积极探索创新保护手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2024年10月,由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办的“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学术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分享了15场专题学术报告,展示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论坛上,专家们展示了数字孪生技术在长城自然风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通过高精度3D扫描和无人机监测,实现了对长城文化遗产的全方位、全天候监测。这种技术不仅能及时发现潜在风险,还能为修复工作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此外,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开发的智慧平台,通过“1+1+N+1”体系架构(1个数据平台、1个数智中心、N个应用场景、1张安全防护网),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智能化管理。这种集成多种理论与技术、融合地理人文与制度的保护模式,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挑战与机遇:在创新中寻求突破
尽管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主席南希·奥韦拉尔指出,气候变化导致部分社区无法获得制造传统工艺品或开展传统习俗所需的原材料,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难题。
然而,挑战也孕育着机遇。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协助识别建筑物损坏情况、推荐修复方案,甚至进行考古鉴定。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党安荣教授表示,通过将大模型和知识库相结合,可以为文物保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共同守护:全球合作的新篇章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全球合作。正如奥韦拉尔所说:“差异是我们成为人类的根本,也是我们的优势,人类正是在这种多样性中蓬勃发展。”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中国不仅在积极保护本国的文化遗产,也在通过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正如希茨费尔德所言:“只有通过古迹所有者、政府、研究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持续对话与合作,才能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保护。”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以创新精神和开放态度,继续在这一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与世界各国一道,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记忆。